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研究的缘起:企业教育,成人教育学领域内值得深度研究的课题 | 第9-10页 |
·分析的视角: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教育实践的契合 | 第10-11页 |
·个人的兴趣:关注企业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 | 第11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关于“学习型企业”研究的基本概况 | 第11-13页 |
·关于“学习型企业”研究的热点透析 | 第13-18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页 |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8-19页 |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19-20页 |
·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 | 第20-22页 |
·逻辑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历史追溯:我国企业教育改革的历程回顾 | 第22-30页 |
·第一阶段(1949-1966):“企业教育”的创立与探索 | 第22-25页 |
·历史背景 | 第22-23页 |
·“企业教育”的初步创立 | 第23-24页 |
·“企业教育”的积极探索 | 第24-25页 |
·第二阶段(1966-1978):“企业教育”的破坏与恢复 | 第25-26页 |
·历史背景 | 第25页 |
·企业教育的破坏 | 第25-26页 |
·企业教育的恢复 | 第26页 |
·第三阶段(1978-2000):“企业教育”的重塑与探索 | 第26-28页 |
·历史背景 | 第26-27页 |
·“青工双补”的大力提倡 | 第27页 |
·“岗位培训”渐占主流 | 第27-28页 |
·“职业教育”备受关注 | 第28页 |
·我国企业教育历程的绩效分析 | 第28-30页 |
·拉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28-29页 |
·促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29页 |
·推动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 第29-30页 |
3 聚焦当前(2000—至今):企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 第30-33页 |
·学习型企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 第30页 |
·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动力分析 | 第30-31页 |
·拉动力:社会进步的诉求 | 第30-31页 |
·推动力: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 第31页 |
·内驱力:员工职业成长的追求 | 第31页 |
·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应然要求 | 第31-33页 |
·学习氛围的营造 | 第31-32页 |
·教育实践的展开 | 第32页 |
·团队学习的兴起 | 第32页 |
·“共同愿景”的达成 | 第32-33页 |
4 现实情境:学习型企业中教育实践的基本情况 | 第33-44页 |
·调查的目的、设计及展开 | 第33-34页 |
·调查目的和意义 | 第33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3-34页 |
·学习型企业教育调查概况 | 第34-37页 |
·学习型企业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学习型企业建构的特色之处 | 第35-37页 |
·学习型企业建构的现实问题 | 第37-40页 |
·教育环境建设缺憾 | 第37-38页 |
·员工教育机会缺失 | 第38-39页 |
·员工学习存在缺位 | 第39-40页 |
·学习型企业现实障碍的原因阐析 | 第40-44页 |
·社会层面原因 | 第40页 |
·企业层面原因 | 第40-42页 |
·个人层面原因 | 第42-44页 |
5 以史鉴今:学习型企业中教育实践的若干建议 | 第44-51页 |
·顺应我国国情,培育企业教育文化 | 第44-45页 |
·教育文化缺憾的现实考量 | 第44页 |
·我国当前基本的国情特点 | 第44-45页 |
·企业教育文化的营造策略 | 第45页 |
·重拾历史使命,展开基层员工的“功能性教育” | 第45-47页 |
·“功能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45-46页 |
·“功能性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46-47页 |
·培养学习型个人,保障员工的“学习权” | 第47-48页 |
·“学习权”的引入 | 第47页 |
·“学习权”的法律保障 | 第47页 |
·个人“学习权”保障措施 | 第47-48页 |
·建设学习型团队,满足员工教育需求 | 第48-49页 |
·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意义 | 第48-49页 |
·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策略 | 第49页 |
·建立学习型企业,促成“共同愿景” | 第49-51页 |
·学习型企业“共同愿景”的描述 | 第49-50页 |
·学习型企业“共同愿景”的策略 | 第50-51页 |
6 结论 | 第51-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尊重教育规律,提倡“科学式”教育 | 第51-52页 |
·扩大教育对象,开展“全员式”教育 | 第52页 |
·改变“心智模式”,发展“主动式”教育 | 第52-53页 |
·研究结果的限度 | 第53页 |
·研究愿景的期盼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