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故意伤害罪未遂形态的认定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类未遂问题 | 第12-15页 |
一、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类未遂问题的学说争议 | 第12-13页 |
二、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类未遂问题的认定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类未遂问题 | 第15-18页 |
一、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类未遂问题的学说争议 | 第15-16页 |
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类未遂问题的认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故意伤害罪与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的区别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故意伤害罪与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的理论区别 | 第18-20页 |
第二节“方舟子、方玄昌被袭案”简析 | 第20-22页 |
一、“方舟子、方玄昌被袭案”案情回顾 | 第20-21页 |
二、“方舟子、方玄昌被袭案”的认定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故意伤害罪与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故意伤害孕妇导致胎儿伤残问题探究 | 第24-30页 |
第一节 保护胎儿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故意伤害孕妇导致胎儿伤残问题的学说争议 | 第25-28页 |
一、赞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学者观点 | 第26-27页 |
二、不赞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学者观点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胎儿伤害问题的处理原则及途径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故意致人精神伤害的定性 | 第30-34页 |
第一节 精神伤害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客体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精神伤害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客体的可行性 | 第31-33页 |
第三节 精神伤害纳入刑法保护的途径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