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 第10-11页 |
1.2.2 稻田节水模式的研究 | 第11页 |
1.2.3 铁含量对湿地植物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4 毛薹草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2.1 采样区域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15-16页 |
2.1.3 水文条件 | 第16页 |
2.1.4 植被状况 | 第16-17页 |
2.1.5 土壤类型 | 第17页 |
2.1.6 国家政策 | 第17页 |
2.2 模拟试验地概况 | 第17-18页 |
2.3 取样方法 | 第18页 |
2.4 试验设置 | 第18-20页 |
2.4.1 桶栽模拟毛薹草对不同供水策略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 第18-19页 |
2.4.2 桶栽模拟毛薹草对高浓度铁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 第19页 |
2.4.3 对照试验 | 第19-20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5.1 毛薹草株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5.2 毛薹草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5.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株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第22-29页 |
3.1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株高的影响 | 第22-26页 |
3.2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第26页 |
3.3 本章讨论 | 第26-29页 |
第四章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9-39页 |
4.1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2页 |
4.2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1 毛薹草的净光合速率(Pn)日动态 | 第32-33页 |
4.2.2 毛薹草净光合速率不同月份的动态变化 | 第33页 |
4.3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4.3.1 毛薹草的蒸腾速率(Tr)日动态 | 第33-34页 |
4.3.2 毛薹草的气孔导度(Gs)日动态 | 第34-35页 |
4.4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5 不同供水策略与Pn、Tr、Gs和WUE峰值之间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4.6 本章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体内铁含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5.1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叶片内铁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5.2 不同供水策略和高浓度铁对毛薹草叶鞘内铁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5.3 本章讨论 | 第40-4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2-44页 |
6.1 结论 | 第42-43页 |
6.2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