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1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 第9-10页 |
1.1.2 Rodinia超大陆 | 第10-11页 |
1.1.3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岩浆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2-13页 |
1.5 主要工作量及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5.1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1.5.2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2.1 扬子地块 | 第15-17页 |
2.2 南秦岭 | 第17-18页 |
2.3 扬子北缘 | 第18-19页 |
2.4 汉南杂岩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3.1 锆石U-Pb定年 | 第22页 |
3.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22-23页 |
3.3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23-24页 |
第四章 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相学 | 第24-33页 |
4.1 喜神坝岩体(GQ) | 第24-26页 |
4.2 黄官岩体(NH-7) | 第26-28页 |
4.3 红庙镇岩体(XSB、NH-3) | 第28-30页 |
4.4 祖师店岩体(EL-1) | 第30-33页 |
第五章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 第33-50页 |
5.1 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33-45页 |
5.1.1 喜神坝岩体(GQ) | 第33-34页 |
5.1.2 黄官岩体(NH-7) | 第34-35页 |
5.1.3 红庙镇岩体(XSB、NH-3) | 第35-36页 |
5.1.4 祖师店岩体(EL) | 第36-45页 |
5.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 第45-50页 |
第六章 岩石地球化学 | 第50-65页 |
6.1 主量元素岩石化学 | 第50-53页 |
6.1.1 喜神坝岩体 | 第50-52页 |
6.1.2 黄官镇岩体 | 第52页 |
6.1.3 红庙镇岩体 | 第52-53页 |
6.1.4 祖师店岩体 | 第53页 |
6.2 微量元素岩石化学 | 第53-56页 |
6.2.1 喜神坝岩体 | 第53-55页 |
6.2.2 黄官镇岩体 | 第55页 |
6.2.3 红庙镇岩体 | 第55页 |
6.2.4 祖师店岩体 | 第55-56页 |
6.3 锆石饱和温度计算 | 第56-65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65-82页 |
7.1 岩体形成时代 | 第65-66页 |
7.1.1 喜神坝岩体 | 第65页 |
7.1.2 黄官岩体 | 第65页 |
7.1.3 红庙镇岩体 | 第65-66页 |
7.1.4 祖师店岩体 | 第66页 |
7.2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 第66-72页 |
7.2.1 岩石成因 | 第66-71页 |
7.2.2 岩浆源区 | 第71-72页 |
7.3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陆壳增生与再造 | 第72-73页 |
7.4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侵入体时空分布及构造期次划分 | 第73-79页 |
7.4.1 侵入体时空分布 | 第73-78页 |
7.4.2 构造期次划分 | 第78-79页 |
7.5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构造意义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