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教材与必修教材整合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0-11页
        1.2.3 小结第11-12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3.1 研究目的第12页
        1.3.2 研究意义第12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页
        1.5.1 教材第13页
        1.5.2 整合第13页
        1.5.3 教材整合第13页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3-16页
        1.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3-14页
        1.6.2 发展性教学理论第14页
        1.6.3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第14页
        1.6.4 STS教育理念第14-16页
2 教材整合的原则第16-17页
    2.1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第16页
    2.2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维系知识之间的连续性第16页
    2.3 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16页
    2.4 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确保学生学懂知识第16-17页
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与选修模块内容分析第17-23页
    3.1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内容关系分析第17-18页
    3.2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教材与必修教材整合内容分析第18-22页
        3.2.1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与《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第18-19页
        3.2.2 《细胞的分化》与《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第19页
        3.2.3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与《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第19-20页
        3.2.4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20页
        3.2.5 《单倍体》与《单倍体育种》第20-21页
        3.2.6 “环境”与《生态工程》第21-22页
    3.3 小结第22-23页
4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教材与必修教材整合内容调查研究第23-33页
    4.1 调查对象第23页
    4.2 调查目的第23页
    4.3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第23页
    4.4 调查结果及分析第23-33页
        4.4.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23-28页
        4.4.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28-33页
    4.5 小结第33页
5 整合案例调查分析第33-43页
    5.1 整合教学目的第34页
    5.2 整合教学对象第34页
    5.3 整合教学内容第34-40页
        5.3.1 整合教学内容分析第34-35页
        5.3.2 实验班教学过程第35-39页
        5.3.3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对比分析第39-40页
    5.4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结果分析第40-43页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难点得分Mann-Whitney U检验第40页
        5.4.2 整合内容教学对实验班学生的影响第40-41页
        5.4.3 对照班学生对整合内容的看法第41-42页
        5.4.4 学生对选修模块基本问题的选择第42-43页
    5.5 小结第43页
6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43-46页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43-44页
        6.1.1 选修3教材与必修教材中有十个可整合内容第43页
        6.1.2 不同的整合内容有不同的整合办法第43-44页
        6.1.3 教材整合对教学具有一定意义第44页
        6.1.4 选修内容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兴趣爱好第44页
    6.2 教学建议第44-46页
        6.2.1 整合内容的具体教学建议第44-45页
        6.2.2 选修教材3与必修教材之间的整体教学建议第45页
        6.2.3 教材编写的建议第45页
        6.2.4 学生学习的建议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1第49-51页
附录2第51-53页
附录3第53-54页
附录4第54-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县域村庄体系重构--以凤翔县为例
下一篇:扬子地块北缘大汉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