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 | 第6-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牛奶的营养价值 | 第9页 |
1.2 我国乳品行业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3 黄曲霉毒素简介 | 第10-13页 |
1.3.1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与种类 | 第10-11页 |
1.3.2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3.3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危害 | 第11-13页 |
1.3.4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分布 | 第13页 |
1.3.5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 第13页 |
1.4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3-16页 |
1.4.1 薄层分析法(TLC) | 第14页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4-15页 |
1.4.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15页 |
1.4.4 免疫亲和柱(IAC)-荧光光度法(FL) | 第15-16页 |
1.4.5 胶体金法(GICA) | 第16页 |
1.4.6 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法(HPLC-MS) | 第16页 |
1.5 黄曲霉毒素脱除方法 | 第16-18页 |
1.5.1 物理法 | 第16-17页 |
1.5.2 化学法 | 第17-18页 |
1.5.3 生物法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 前言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1 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 第22-23页 |
2.2.2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23-24页 |
2.2.3 微波辐照对降解牛乳中AFB_1的研究 | 第24-25页 |
2.2.4 微波辐照对降解牛乳中AFM_1的研究 | 第25-26页 |
2.2.5 微波处理降解AFB_1与AFM_1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 第26页 |
2.2.6 试验方法的评价 | 第26页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2页 |
3.1 方法的线性及检出限 | 第28-30页 |
3.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8-29页 |
3.1.2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29-30页 |
3.2 方法的回收率及精密度 | 第30-31页 |
3.3 微波辐照降解牛乳中AFB_1的研究结果 | 第31-35页 |
3.3.1 微波辐照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3.3.2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降解AFB_1的研究结果 | 第32-35页 |
3.4 微波辐照降解牛乳中AFM_1的研究结果 | 第35-39页 |
3.4.1 微波辐照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3.4.2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降解AFM_1的研究结果 | 第36-39页 |
3.5 不同微波功率降解AFT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 第39页 |
3.6 不同微波作用时间降解AFT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7 不同AFT初始含量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 第40-42页 |
3.7.1 不同AFB_1初始含量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 第40页 |
3.7.2 不同AFM_1初始含量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6页 |
4.1 HPLC-FLD法与ELISA法测定牛乳中AFB_1、AFM_1的研究 | 第42-43页 |
4.2 微波辐照降解牛乳中AFB_1、AFM_1的研究 | 第43-44页 |
4.3 微波降解AFT对牛乳品质的影响 | 第44-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6 创新点与展望 | 第47-48页 |
6.1 创新点 | 第47页 |
6.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导师简介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