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2.1 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基于磁共振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主要难点 | 第17-19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9-22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4.2 论文结构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基于磁共振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基本原理 | 第22-40页 |
| 2.1 基于耦合模理论的建模分析 | 第22-27页 |
| 2.1.1 耦合模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 2.2 基于互感理论的建模分析 | 第27-39页 |
| 2.2.1 负载功率计算 | 第28-32页 |
| 2.2.2 谐振判定 | 第32-33页 |
| 2.2.3 传输效率计算 | 第33-35页 |
| 2.2.4 互感计算 | 第35-39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载有正弦交流电的圆线圈时谐场计算 | 第40-60页 |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 3.2 时谐电磁场基础 | 第41-45页 |
| 3.2.1 正弦量的复数表示法 | 第41-42页 |
| 3.2.2 时谐电磁场的约束方程 | 第42-43页 |
| 3.2.3 时谐电磁场的唯一性 | 第43-45页 |
| 3.3 载有正弦交流电的线圈在海水中的时谐场解析解 | 第45-58页 |
| 3.3.1 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 3.3.2 电场强度仅有周向分量的证明 | 第47-48页 |
| 3.3.3 电场强度的解析表达式以及数值计算 | 第48-5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海水中电涡流损耗定性分析 | 第60-70页 |
| 4.1 引言 | 第60页 |
| 4.2 模型建立以及分析计算 | 第60-63页 |
| 4.3 实验验证 | 第63-68页 |
| 4.3.1 空气中传输特性 | 第64-65页 |
| 4.3.2 海水中传输特性 | 第65-66页 |
| 4.3.3 电涡流损耗实验数据 | 第66-67页 |
| 4.3.4 电涡流损耗与海水介质厚度的关系 | 第67页 |
| 4.3.5 电涡流损耗与电导率的关系 | 第67-6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海水中互感模型的修正 | 第70-82页 |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 5.2 模型建立 | 第71-74页 |
| 5.3 实验验证 | 第74-80页 |
| 5.3.1 次级侧开路电压验证 | 第75-77页 |
| 5.3.2 次级侧接通实验验证 | 第77-79页 |
| 5.3.3 海水中谐振补偿实验验证 | 第79-8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阻抗匹配 | 第82-88页 |
| 6.1 引言 | 第82页 |
| 6.2 模型建立 | 第82-84页 |
| 6.3 跟踪最优负载 | 第84-8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 7.2 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发表论文、发明专利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