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和平衡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有杆抽油发展现状 | 第8-11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9-11页 |
1.3 数字化抽油机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数字化抽油机的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题目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有杆抽油系统效率计算 | 第16-34页 |
2.1 系统效率 | 第16-25页 |
2.1.1 系统效率定义 | 第16-17页 |
2.1.2 油井实际产液量计算 | 第17-23页 |
2.1.3 抽油机井的有效功率 | 第23-25页 |
2.1.4 系统效率的计算 | 第25页 |
2.2 地面系统效率计算 | 第25-28页 |
2.2.1 电机系统效率计算 | 第26-27页 |
2.2.2 传动系统效率计算 | 第27-28页 |
2.2.3 四连杆机构运行效率计算 | 第28页 |
2.3 井下系统效率计算 | 第28-33页 |
2.3.1 杆柱传动效率计算 | 第28-29页 |
2.3.2 泵效计算 | 第29-33页 |
2.3.3 油管效率计算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平衡设计计算 | 第34-45页 |
3.1 抽油机平衡技术现状 | 第34-35页 |
3.1.1 机械平衡技术 | 第34页 |
3.1.2 电子平衡技术 | 第34-35页 |
3.1.3 平衡测试技术 | 第35页 |
3.2 理论分析和仿真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3.2.1 理论分析 | 第35页 |
3.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3 游梁式抽油机的平衡度设计 | 第37-40页 |
3.3.1 抽油机的平衡机理 | 第37页 |
3.3.2 平衡判别方法 | 第37-38页 |
3.3.3 合理范围选择 | 第38-40页 |
3.4 平衡计算方法 | 第40-44页 |
3.4.1 新安装平衡块的计算 | 第40-42页 |
3.4.2 运行中平衡块调整量的计算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60页 |
4.1 平衡度与系统效率影响 | 第45-50页 |
4.1.1 工况不变情况平衡度对系统效率影响 | 第45-46页 |
4.1.2 工况变化情况平衡度对系统效率影响 | 第46-47页 |
4.1.3 平衡调节效果分析 | 第47-50页 |
4.2 沉没度对有杆抽油井系统效率影响 | 第50-54页 |
4.2.1 动液面测量技术 | 第50-51页 |
4.2.2 沉没度对效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3 沉没度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4 沉没度对抽油杆寿命的影响 | 第54页 |
4.3 抽汲参数对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影响 | 第54-58页 |
4.3.1 冲次对地面效率影响 | 第55-56页 |
4.3.2 冲次对井下效率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3 冲次对有杆抽油系统寿命影响 | 第58页 |
4.4 其他因素对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影响 | 第58-59页 |
4.4.1 泵径对系统效率影响 | 第58-59页 |
4.4.2 冲程参数对系统效率影响 | 第59页 |
4.4.3 润滑和皮带张紧对效率影响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有杆抽油系统效率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60-69页 |
5.1 综合评价方法 | 第60页 |
5.2 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实时评价 | 第60-64页 |
5.2.1 软件结构设计 | 第60-61页 |
5.2.2 软件运行流程和主要功能界 | 第61-64页 |
5.2.3 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分层优化 | 第64页 |
5.3 多目标综合评价有杆抽油系统 | 第64-68页 |
5.3.1 问题分析 | 第65页 |
5.3.2 模型建立 | 第65-66页 |
5.3.3 算例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建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