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树木生态学论文

万川生态园五种不同树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6页
    1.1 生态化学计量学综述第10-13页
        1.1.1 生态化学计量学定义第10页
        1.1.2 生态化学计量学基本理论第10-11页
        1.1.3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1.4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第13页
    1.2 植物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学概述第13-15页
        1.2.1 植物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第13-14页
        1.2.2 凋落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第14页
        1.2.3 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第14-15页
    1.3 选题依据第15-1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6-20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6页
    2.2 研究内容第16页
    2.3 标准地选择与调查第16-17页
    2.4 分析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第17-18页
        2.4.1 植物叶片采集与处理第17页
        2.4.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第17-18页
        2.4.3 凋落物采集与处理第18页
    2.5 数据统计分析第18-19页
    2.6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三章 不同树种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第20-28页
    3.1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C、N、P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第20-23页
        3.1.1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C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第20-21页
        3.1.2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N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第21-22页
        3.1.3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P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第22-23页
    3.2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第23-24页
        3.2.1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C:N季节变化特征第23页
        3.2.2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C:P季节变化特征第23页
        3.2.3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N:P季节变化特征第23-24页
    3.3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养分年平均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第24页
    3.4 小结与分析第24-28页
        3.4.1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C、N、P含量的分析第24-26页
        3.4.2 五种不同树种C、N、P化学计量比的分析第26-27页
        3.4.3 五种不同树种N、P元素限制性分析第27-28页
第四章 不同树种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第28-34页
    4.1 五种不同树种土壤表层C、N、P含量季节变化分析第28-30页
        4.1.1 不同树种土壤C含量季节变化特征第28页
        4.1.2 不同树种土壤N含量季节变化特征第28-29页
        4.1.3 不同树种土壤P含量季节变化特征第29-30页
    4.2 五种不同树种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第30-31页
        4.2.1 不同树种土壤C:N季节变化特征第30页
        4.2.2 不同树种土壤C:P季节变化特征第30页
        4.2.3 不同树种土壤N:P季节变化特征第30-31页
    4.3 五种不同树种土壤养分年平均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第31页
    4.4 小结与分析第31-34页
        4.4.1 五种不同树种土壤C、N、P含量的分析第31-33页
        4.4.2 五种不同树种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析第33-34页
第五章 不同树种凋落叶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第34-37页
    5.1 不同树种凋落叶C、N、P含量第34页
    5.2 不同树种凋落叶化学计量特征第34页
    5.3 凋落叶养分回收能力研究第34-35页
    5.4 小结与分析第35-37页
第六章 不同树种叶片-凋落叶-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比较第37-42页
    6.1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凋落叶-土壤营养元素特征第37页
    6.2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和土壤营养元素及化学计量比间的关系第37-39页
    6.3 五种不同树种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第39-40页
    6.4 小结与分析第40-4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42-44页
    7.1 结论第42-43页
    7.2 建议第43-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与社会力量》(第七章)翻译报告
下一篇:面向地形的建构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