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地形的建构学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致谢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建构学在中国的转译与简化 | 第11-12页 |
1.1.2 建构学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的确立及其针对性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对象确立的针对性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现代建构理论的局限与议题延伸 | 第13-14页 |
1.3.2 拓展的地形学及其之于建构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方式及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式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建筑如何接触大地又如何影响到建构形式 | 第17-29页 |
2.1 重力作用下的放置 | 第17-20页 |
2.1.1 重力的双重意义 | 第17-18页 |
2.1.2 地平线和垂直 | 第18-19页 |
2.1.3 基座、屋顶与围合 | 第19-20页 |
2.2 基座与大地的接触及其过程的呈现 | 第20-25页 |
2.2.1 实体的基座 | 第20-22页 |
2.2.2 虚空的基座 | 第22-23页 |
2.2.3 物质的基座 | 第23-25页 |
2.3 放置隐喻的扎根(于场地)和离开(去远方) | 第25-29页 |
2.3.1 扎根于大地——树 | 第25-26页 |
2.3.2 停泊的状态——船 | 第26-28页 |
2.3.3 漂浮的倾向——云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建构形式与场所特质的关联耦合 | 第29-45页 |
3.1 氛围(场所特质)提示下建构形式的凝练 | 第29-37页 |
3.1.1 具体地貌特征及作为地形延伸的建筑 | 第29-31页 |
3.1.2 两种边界与衍生的限定 | 第31-33页 |
3.1.3 材料的探索性使用与清晰的建造 | 第33-35页 |
3.1.4 功用的考量与回归本体的建造 | 第35-37页 |
3.2 能量(光、气、热)调控下建构形式的嬗变 | 第37-45页 |
3.2.1 光线进入的控制 | 第38-39页 |
3.2.2 热量传递的阻隔 | 第39-41页 |
3.2.3 气流交换的调配 | 第41-42页 |
3.2.4 基于效应的建构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时间与建造的“层构” | 第45-61页 |
4.1 大地与房屋建造中延续的“层构” | 第45-49页 |
4.1.1 大地的两向建造 | 第45-47页 |
4.1.2 房屋建造与大地建造方式的类比 | 第47-48页 |
4.1.3 对于土层的视觉化表达 | 第48-49页 |
4.2 时间向度中的地形(地貌、地质、地志) | 第49-54页 |
4.2.1 绵延的地貌与大地的变迁 | 第49-51页 |
4.2.2 深层的地质与时间的隐喻 | 第51-52页 |
4.2.3 延续的地志与痕迹的书写 | 第52-54页 |
4.3 建筑如何在时间向度中置身于大地 | 第54-61页 |
4.3.1 对先在者的聆听与回应 | 第54-57页 |
4.3.2 对后来者的期待和提示 | 第57-6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图片来源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