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41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32页 |
2.1.1 社区与城市边缘社区 | 第20-24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24-28页 |
2.1.3 社区治理与城市边缘社区治理 | 第28-3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32-33页 |
2.2.2 基层民主理论 | 第33-35页 |
2.2.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35-36页 |
2.3 新型城镇化下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的意义 | 第36-41页 |
2.3.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 第37页 |
2.3.2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现实需要 | 第37-38页 |
2.3.3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38页 |
2.3.4 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措施 | 第38-41页 |
第3章 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41-61页 |
3.1 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的现状调查 | 第41-51页 |
3.1.1 调查样本简介 | 第41页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1-42页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2-51页 |
3.2 城市边缘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3.2.1 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自治功能缺失 | 第51-52页 |
3.2.2 居民参与治理程度低下,参与意识不强 | 第52-53页 |
3.2.3 公共服务供给种类有限,有效供给不足 | 第53-54页 |
3.2.4 社区成员人际交往疏松,社会信任缺乏 | 第54页 |
3.2.5 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低 | 第54-55页 |
3.3 城市边缘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5-61页 |
3.3.1 治理主体单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55-56页 |
3.3.2 参与动力不足,参与机制不完善 | 第56-57页 |
3.3.3 行政供给僵化,供给机制不健全 | 第57-58页 |
3.3.4 社会资本缺失,文化建设不到位 | 第58-59页 |
3.3.5 治理经费短缺,人才吸纳不充分 | 第59-61页 |
第4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优化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的措施 | 第61-77页 |
4.1 树立社区治理的全新理念 | 第61-62页 |
4.1.1 以人为本 | 第61页 |
4.1.2 因地制宜 | 第61-62页 |
4.1.3 依法治理 | 第62页 |
4.2 重构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 | 第62-66页 |
4.2.1 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 第63页 |
4.2.2 明确政府组织的职能定位 | 第63-64页 |
4.2.3 恢复居委会的自治功能 | 第64-65页 |
4.2.4 扶持中介组织的成长壮大 | 第65页 |
4.2.5 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 第65-66页 |
4.3 完善社区治理的参与机制 | 第66-69页 |
4.3.1 创新参与渠道和方式 | 第66-67页 |
4.3.2 加强主体间沟通协商 | 第67-68页 |
4.3.3 提升参与信息透明度 | 第68-69页 |
4.4 健全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 第69-71页 |
4.4.1 完善行政化供给 | 第69-70页 |
4.4.2 引入市场化供给 | 第70页 |
4.4.3 培育志愿化供给 | 第70-71页 |
4.5 加强社会资本的培育 | 第71-74页 |
4.5.1 构建社区关系网络 | 第71-72页 |
4.5.2 建立社区社会规范 | 第72-73页 |
4.5.3 培育社区普遍信任 | 第73-74页 |
4.6 完善社区治理的保障措施 | 第74-77页 |
4.6.1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 | 第74-75页 |
4.6.2 扩展经费来源,加强财力保障 | 第75页 |
4.6.3 建立专业队伍,加强人力保障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