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1.2.1 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2.2 关于大学内部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1.4.2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 2.1.1 碎片化 | 第22-23页 |
| 2.1.2 大学内部治理 | 第23-24页 |
| 2.1.3 整体性治理 | 第24页 |
|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解决碎片化问题的探索工具 | 第24-28页 |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4-26页 |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 第26-27页 |
|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解决大学内部管理碎片化的指导意义 | 第27-28页 |
| 2.3 系统权变理论:大学内部碎片化问题的分析工具 | 第28-32页 |
| 2.3.1 系统权变模型与大学组织结构的内在契合性 | 第28-31页 |
| 2.3.2 系统权变理论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一致性 | 第31-32页 |
| 第3章 问题剖析:大学内部管理碎片化现状及原因探析 | 第32-48页 |
| 3.1 大学内部管理碎片化现状 | 第32-44页 |
| 3.1.1 目标与价值分系统:大学内部管理目标和办学理念碎片化 | 第32-33页 |
| 3.1.2 管理分系统:大学内部治理主体碎片化 | 第33-35页 |
| 3.1.3 体制结构分系统:大学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碎片化 | 第35-39页 |
| 3.1.4 社会心理分系统:大学内部校园文化碎片化 | 第39-41页 |
| 3.1.5 技术分析分系统:大学评价制度及学术评价体系碎片化 | 第41-44页 |
| 3.2 大学内部管理碎片化的原因探析 | 第44-48页 |
| 3.2.1 宏观背景原因:“官本位”文化的根深蒂固 | 第44-45页 |
| 3.2.2 中观制约原因:基于人性定位的价值取向 | 第45页 |
| 3.2.3 微观实践原因: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泛行政化 | 第45-48页 |
| 第4章 路径选择:大学内部管理整体性治理对策 | 第48-62页 |
| 4.1 整体性治理制度:推进大学章程建设运行,切实提供制度保障 | 第48-50页 |
| 4.1.1 整体性治理范式对大学制度的要求 | 第48页 |
| 4.1.2 促进章程有效实施,确保大学内部运行机制有章可循 | 第48-50页 |
| 4.2 整体性治理路径:协调整合内部各系统,确保“五维一体” | 第50-62页 |
| 4.2.1 目标与价值分系统:协调治理目标,回归学生本位教育理念 | 第50-53页 |
| 4.2.2 管理分系统:协调整合治理主体,倡导多元治理 | 第53-55页 |
| 4.2.3 体制结构分系统:整合机构及功能一体化,建立无缝隙服务 | 第55-57页 |
| 4.2.4 社会心理分系统:去行政化,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 第57-59页 |
| 4.2.5 技术分析分系统:转换学术评价机制,加强科研和教学的平衡 | 第59-6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