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标准模型及Higgs物理 | 第16-44页 |
2.1 标准模型简述 | 第16-25页 |
2.1.1 物质场和规范场部分 | 第16-20页 |
2.1.2 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和Higgs机制 | 第20-23页 |
2.1.3 Yukawa耦合和费米子质量 | 第23-24页 |
2.1.4 规范等级问题 | 第24-25页 |
2.2 高能对撞机和Higgs物理 | 第25-44页 |
2.2.1 LHC和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简介 | 第26-30页 |
2.2.2 Higgs粒子的衰变 | 第30-34页 |
2.2.3 LHC上Higgs的产生 | 第34-40页 |
2.2.4 ILC上Higgs的产生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左右双希格斯模型综述 | 第44-59页 |
3.1 左右双希格斯模型的框架 | 第44-55页 |
3.1.1 标量场和规范玻色子 | 第46-49页 |
3.1.2 Yukawa相互作用 | 第49-51页 |
3.1.3 CW势和软对称破缺项 | 第51-53页 |
3.1.4 发散项的抵消 | 第53-55页 |
3.2 模型参数和特征粒子 | 第55-59页 |
第四章 LRTHM中类SM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研究 | 第59-69页 |
4.1 LRTHM中Higgs粒子信号强度的研究 | 第59-64页 |
4.1.1 Higgs粒子的产生和衰变 | 第59-62页 |
4.1.2 Higgs粒子的信号强度 | 第62-64页 |
4.2 Higgs数据的整体拟合 | 第64-67页 |
4.3 结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LRTHM中轻的赝标玻色子φ~0性质的研究 | 第69-80页 |
5.1 φ~0的质量和衰变 | 第69-71页 |
5.2 LHC上Higgs实验对h→φ~0φ~0的限制 | 第71-76页 |
5.2.1 LRTHM中双光子道信号强度的限制 | 第73-75页 |
5.2.2 整体拟合对Br(h→φ~0φ~0)的限制 | 第75-76页 |
5.3 轻φ~0的唯象学研究 | 第76-78页 |
5.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LHC,XENO100和LUX实验对LRTHM中暗物质的限制 | 第80-88页 |
6.1 LRTHM中暗物质的性质 | 第80-81页 |
6.2 数值结果和分析 | 第81-86页 |
6.2.1 LHC实验对Higgs不可见衰变的限制 | 第81-84页 |
6.2.2 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的限制 | 第84-86页 |
6.3 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七章 ILC和CLIC上T夸克产生和衰变的研究 | 第88-104页 |
7.1 T夸克的相关耦合及衰变的研究 | 第89-91页 |
7.2 数值结果与分析 | 第91-102页 |
7.2.1 T夸克的单个和成对产生过程的研究 | 第91-97页 |
7.2.2 T夸克与类SM的Higgs玻色子的协同产生过程 | 第97-99页 |
7.2.3 T夸克与φ~0玻色子的协同产生过程 | 第99-102页 |
7.3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八章 LRTHM中单个Higgs玻色子在ILC上产生的研究 | 第104-115页 |
8.1 研究背景 | 第104-106页 |
8.2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3页 |
8.2.1 初态极化下的产生截面 | 第107-110页 |
8.2.2 Higgs的信号强度 | 第110-112页 |
8.2.3 ILC上预期测量精度对参数空间的限制 | 第112-113页 |
8.3 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附录A Pauli矩阵和Gell-Mann矩阵 | 第117-118页 |
附录B LRTHM中Higgs粒子的衰变 | 第118-120页 |
附录C 计算中常用的费曼规则 | 第120-122页 |
C.1 新粒子的相关耦合 | 第120-121页 |
C.2 CW势所产生的,hh_2h_2和hh_1~+h_1~-耦合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