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考虑两次地震作用的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3-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存在问题第18-20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第20-21页
第二章 模型建立与地震动选取第21-35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模型建立第21-30页
        2.2.1 RC框架结构的设计第22-26页
        2.2.2 模型的建立第26-30页
    2.3 地震动的选取第30-34页
        2.3.1 记录的选择第30-31页
        2.3.2 地震动的处理第31-32页
        2.3.3 连续地震动记录的构造第32-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参数指标选取第35-49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单次地震与两次地震的区别与联系第35-38页
    3.3 RC框架量化指标的选取第38-41页
        3.3.1 多次地震量化指标的选择第39-40页
        3.3.2 Park-Ang损伤指标第40-41页
    3.4 静力循环往复加载分析第41-43页
    3.5 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选择第43-46页
    3.6 能力曲线的位移与抗震能力之间的关系第46-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两次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第49-65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第49-50页
    4.3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比较第50-59页
        4.3.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第50-56页
        4.3.2 动力分析方法第56-59页
    4.4 两次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第59-61页
        4.4.1 两次时程分析方法第59页
        4.4.2 两次Pushover分析方法第59页
        4.4.3 时程分析与Pushover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59-61页
    4.5 算例分析第61-63页
        4.5.1 分析模型第61页
        4.5.2 计算结果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两次地震作用设计参数方法研究第65-79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单次地震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损伤分析第65-68页
    5.3 两次地震作用下结构模型的损伤分析第68-71页
    5.4 结构模型的损伤分析对比第71-73页
    5.5 地震动PGA与结构DI的相关性研究第73-77页
        5.5.1 放大系数的计算第74-76页
        5.5.2 等效调整系数的计算第76-77页
    5.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两次地震作用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第79-123页
    6.1 引言第79页
    6.2 不同设防烈度下调整系数的确定第79-95页
        6.2.1 分析模型及工况第79页
        6.2.2 计算结果第79-91页
        6.2.3 计算结果比较与分析第91-95页
        6.2.4 不同设防烈度下放大系数和等效调整系数的确定第95页
    6.3 相同设防烈度下不同结构的调整系数的确定第95-105页
        6.3.1 分析模型及工况第96页
        6.3.2 计算结果第96-100页
        6.3.3 计算结果的比较与分析第100-104页
        6.3.4 不同结构放大系数和等效调整系数的确定第104-105页
    6.4 考虑场地条件对调整系数的影响第105-117页
        6.4.1 分析模型及工况第105页
        6.4.2 计算结果第105-113页
        6.4.3 计算结果比较与分析第113-116页
        6.4.4 不同场地条件下放大系数和等效调整系数的确定第116-117页
    6.5 相同模型相同场地条件不同地震动记录结果比较第117-119页
    6.6 不同条件下等效调整系数的确定第119-120页
    6.7 本章小结第120-12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7页
    7.1 本文结论第123-124页
    7.2 展望与不足第124-127页
附录第12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作者简介第14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9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设计反应谱拟合方法研究及特征参数统计
下一篇:基于日本KiK-net地震动数据的场地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