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基于日本KiK-net地震动数据的场地反应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6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4页
        1.2.1 场地分类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2 场地系数的研究现状第20-30页
        1.2.3 场地反应的研究现状第30-34页
    1.3 章节安排第34-36页
第二章 场地分类方法及其场地系数第36-64页
    2.1 本研究细化的场地分类方法第36页
    2.2 数据第36-42页
        2.2.1 用于设计反应谱形状研究的数据第36-38页
        2.2.2 用于场地分类方法及其场地系数研究的数据第38-42页
    2.3 方法第42-45页
        2.3.1 估计有效峰值加速度的方法第42-44页
        2.3.2 估计平台段动力放大系数的方法第44-45页
    2.4 设计反应谱形状研究第45-53页
        2.4.1 平台段的动力放大系数第46-49页
        2.4.2 下降段的形状第49-53页
    2.5 场地分类方法及其场地系数研究第53-62页
        2.5.1 场地分类方法可靠性的比较第54-56页
        2.5.2 场地系数第56-62页
    2.6 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线性场地反应第64-88页
    3.1 地质概况和弱震动数据第64-65页
    3.2 方法第65-67页
        3.2.1 井上井下谱比法第65-66页
        3.2.2 场地固有频率的识别方法第66-67页
    3.3 场地固有频率的特征第67-82页
        3.3.1 基本频率和卓越频率的关系第67-70页
        3.3.2 高阶固有频率与基本频率之比随阶数的变化规律第70-78页
        3.3.3 场地基本周期的主要影响因素第78-81页
        3.3.4 不同场地类别的基本周期分布第81-82页
    3.4 场地放大作用的特征第82-85页
    3.5 小结第85-88页
第四章 非线性场地反应第88-126页
    4.1 数据第88-93页
        4.1.1 用于非线性场地反应阈值研究的数据第88-89页
        4.1.2 用于非线性场地反应程度及其恢复过程研究的数据第89-93页
    4.2 方法第93-102页
        4.2.1 非线性指标方法第93-95页
        4.2.2 土动力学参数方法第95-97页
        4.2.3 时频分析方法第97-100页
        4.2.4 拟合方法第100-102页
    4.3 场地的非均质性第102-103页
    4.4 非线性场地反应的阈值第103-107页
    4.5 非线性场地反应的程度第107-115页
    4.6 非线性场地反应阈值和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15-119页
    4.7 场地非线性的恢复过程第119-123页
        4.7.1 短期快速恢复过程第120-121页
        4.7.2 长期缓慢恢复过程第121-123页
    4.8 小结第123-12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30页
    5.1 结论第126-128页
    5.2 展望第128-130页
附录I 249 个KiK-net台阵的场地基本周期第130-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作者简介第14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4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两次地震作用的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
下一篇:基于井水位同震响应监测井效能评价体系研究--以华北地块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