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反应谱的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3 反应谱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5-21页 |
1.3.1 反应谱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中反应谱的演变 | 第17-21页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川滇甘陕地区强震记录 | 第25-35页 |
2.1 川滇甘陕地区概况 | 第25-27页 |
2.1.1 地震区带的划分 | 第25-26页 |
2.1.2 使用强震记录的几次大震简况 | 第26-27页 |
2.2 强地震动观测 | 第27-30页 |
2.2.1 强震动台网简介 | 第28-29页 |
2.2.2 台站分布和观测仪器 | 第29-30页 |
2.3 基础数据的选取 | 第30-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反应谱标定的差分进化算法 | 第35-55页 |
3.1 典型的标定方法 | 第35-39页 |
3.1.1 三参数标定方法 | 第35-36页 |
3.1.2 双参数标定方法 | 第36-38页 |
3.1.3 最小二乘法分段拟合标定方法 | 第38-39页 |
3.2 典型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9页 |
3.3 差分进化算法 | 第39-42页 |
3.4 差分进化算法的应用 | 第42页 |
3.5 差分进化法在标定反应谱的应用 | 第42-45页 |
3.6 不同标定方法的比较 | 第45-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反应谱平台值的统计分析 | 第55-77页 |
4.1 平台值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4.2 放大系数谱平台值研究 | 第58-73页 |
4.2.1 不同场地类别的放大系数谱平台值统计分析 | 第58-63页 |
4.2.2 不同震级的放大系数谱平台值统计分析 | 第63-67页 |
4.2.3 不同震中距的放大系数谱平台值统计分析 | 第67-73页 |
4.3 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研究 | 第73-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分析 | 第77-89页 |
5.1 特征周期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77-78页 |
5.2 各因素对特征周期的影响 | 第78-87页 |
5.2.1 不同场地的特征周期统计分析 | 第78-80页 |
5.2.2 不同震级的特征周期统计分析 | 第80-83页 |
5.2.3 不同震中距的特征周期统计分析 | 第83-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竖向反应谱研究 | 第89-135页 |
6.1 竖向反应谱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1页 |
6.2 竖向反应谱平台值的统计分析 | 第91-101页 |
6.2.1 竖向放大系数谱平台值统计分析 | 第93-98页 |
6.2.2 竖向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统计分析 | 第98-101页 |
6.3 竖向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分析 | 第101-105页 |
6.4 竖向反应谱衰减指数统计分析 | 第105-107页 |
6.5 峰值比统计分析 | 第107-114页 |
6.5.1 不同场地的峰值比统计分析 | 第108-112页 |
6.5.2 不同震级的峰值比统计分析 | 第112页 |
6.5.3 不同震中距的峰值比统计分析 | 第112-114页 |
6.6 谱比的统计分析 | 第114-133页 |
6.6.1 不同场地的谱比统计分析 | 第115-119页 |
6.6.2 不同震级的谱比统计分析 | 第119-125页 |
6.6.3 不同震中距的谱比统计分析 | 第125-13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7.1 结论 | 第135-136页 |
7.2 创新 | 第136-137页 |
7.3 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47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