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植物与生物环境论文

盐碱地植物共生微生物资源及功能初步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3页
    1.1 引言第18-3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第20-31页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第31页
        1.2.2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格孢腔目(Pleosporales)真菌多样性和促生功能研究第33-6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3-44页
        2.1.1 盐生植物及土壤样品的采集第33-34页
        2.1.2 内生真菌和根际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第34-36页
        2.1.3 真菌DNA提取、PCR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第36-38页
        2.1.4 格孢腔目真菌体外耐性测试第38页
        2.1.5 不同氮源条件下格孢腔目真菌生长情况的测定第38-39页
        2.1.6 不同氮源条件下植物与格孢腔目真菌共培养试验第39-40页
        2.1.7 植物根组织染色和显微观察第40-41页
        2.1.8 格孢腔目真菌与北美枫香的共培养实验第41-42页
        2.1.9 弯孢霉菌孢子形态观察第42-43页
        2.1.10 弯孢霉菌对北美枫香和杨树幼苗生长和耐盐的影响第43-4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4-57页
        2.2.1 SSU、LSU和tef1基因片段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第44-48页
        2.2.2 格孢腔目真菌生物学特性第48页
        2.2.3 不同氮源对格孢腔目真菌生长的影响第48-51页
        2.2.4 不同氮源对植物与格孢腔目真菌共培养结果的影响第51-53页
        2.2.5 格孢腔目真菌根系定殖模式第53-54页
        2.2.6 格孢腔目真菌对北美枫香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第54页
        2.2.7 弯孢霉菌孢子形态观察第54-55页
        2.2.8 弯孢霉菌促进北美枫香、毛白杨幼苗生长和耐盐第55-57页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第57-60页
第三章 盐地碱蓬种子际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芽孢霉生态学特性研究第60-7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0-65页
        3.1.1 植物材料以及种子表面消毒第60页
        3.1.2 种子总DNA提取、PCR扩增第60-62页
        3.1.3 焦磷酸测序数据分析第62页
        3.1.4 种子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62页
        3.1.5 芽孢霉菌显微形态观察第62-63页
        3.1.6 芽孢霉菌对宿主植物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第63-64页
        3.1.7 扫描电镜观察芽孢霉在盐地碱蓬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侵染定殖特征第64页
        3.1.8 芽孢霉菌对非宿主植物北美枫香幼苗生长的影响第64页
        3.1.9 种子附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对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第64-6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5-73页
        3.2.1 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和优势菌群第65-67页
        3.2.2 种子可培养真菌的分离鉴定第67页
        3.2.3 芽孢霉菌形态学描述第67-68页
        3.2.4 芽孢霉菌促进碱蓬种子萌发第68-71页
        3.2.5 芽孢霉菌促进北美枫香幼苗生长第71-72页
        3.2.6 种子附生真菌及其对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第72-73页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73-76页
第四章 根际和内生细菌的培养及产ACC脱氨酶细菌的快速筛选第76-10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6-82页
        4.1.1 植物样品采集第76-77页
        4.1.2 培养基配置第77-78页
        4.1.3 内生细菌和根际细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第78-79页
        4.1.4 产ACC脱氨酶细菌的分离第79-80页
        4.1.5 细菌DNA提取、16S r RNA片段PCR扩增和分子鉴定第80页
        4.1.6 acd S基因扩增和克隆测序第80-82页
        4.1.7 基于 16S r RNA和acd S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第8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2-98页
        4.2.1 盐生植物和杨树根际根内生细菌分离情况第82-90页
        4.2.2 具ACC脱氨酶活性细菌筛选结果第90-94页
        4.2.3 具ACC脱氨酶活性细菌 16S r RNA序列的分析第94-95页
        4.2.4 具ACC脱氨酶活性细菌acd S序列的分析第95-98页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土壤微生物组几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第100-12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4页
        5.1.1 土样采集第101页
        5.1.2 土壤微生物组提取方案第101-102页
        5.1.3 高通量测序分析提取所得微生物群落结构第102-103页
        5.1.4 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第103页
        5.1.5 BIOLOG方法检测微生物代谢活性第103-10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04-117页
        5.2.1 不同提取方法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04-111页
        5.2.2 不同提取方法对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第111-112页
        5.2.3 不同提取方法对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第112-117页
    5.3 本章讨论与小结第117-120页
第六章 以两种杨树无性系为例建立促生耐盐林木根际微生物组工程筛选体系第120-13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20-126页
        6.1.1 土样采集第120-121页
        6.1.2 杨树幼苗无性系组培扩繁第121-122页
        6.1.3 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样品提取制备第122-123页
        6.1.4 根际微生物组与杨树幼苗共培养体系的建立第123-125页
        6.1.5 功能性菌群的多轮筛选第125-126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26-131页
        6.2.1 杨树无性系幼苗扩繁情况第126页
        6.2.2 根际微生物组对NL895杨幼苗生长影响第126-127页
        6.2.3 根际微生物组对NL895杨幼苗耐盐能力的影响第127-128页
        6.2.4 根际微生物组对毛白杨幼苗生长和耐盐能力的影响第128-130页
        6.2.5 耐盐型毛白杨根际微生物组二轮筛选第130-131页
    6.3 本章讨论与小结第131-13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7.1 结论第134-136页
        7.1.1 共生微生物资源的正向筛选第134-135页
        7.1.2 共生微生物菌群的反向筛选第135-136页
    7.2 展望第136-137页
附录第137-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7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性评价及其治疗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
下一篇: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