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23页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第14-16页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2 病因 | 第14-15页 |
1.3 发病机制 | 第15页 |
1.4 RA的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5 西医对于RA的药物治疗 | 第15-16页 |
2 中医学对RA的认识 | 第16-17页 |
2.1 病名溯源 | 第16-17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17页 |
2.3 传统中医治疗RA | 第17页 |
3 艾灸的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3.1 艾灸的基本作用机制 | 第18页 |
3.2 艾灸治疗RA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18页 |
3.3 艾灸在RA临床治疗的应用 | 第18-20页 |
3.4 艾灸治疗RA的现代机制研究 | 第20-21页 |
3.5 艾灸对RA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21页 |
4 蛋白组学可以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探究艾灸治疗RA的效应机制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性评价 | 第23-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1.1 系统性评价注册 | 第23页 |
1.2 检索策略 | 第23页 |
1.3 文献的选取和纳入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1.4 数据提取以及文献质量评鉴 | 第24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4页 |
2.1 文献检索流程和纳入文献特点 | 第25-30页 |
2.2 纳入文献质量结果的鉴定 | 第30-31页 |
2.3 Meta定量综合分析 | 第31-34页 |
2.4 副反应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3.1 与前期相关meta分析的对比 | 第34页 |
3.2 文献质量学的评鉴 | 第34-35页 |
3.3 关于假艾灸安慰剂作用的探讨 | 第35页 |
3.4 关于艾灸安全作用的探讨 | 第35-36页 |
3.5 关于艾灸治疗RA结局指标的探讨 | 第36-37页 |
第三部分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 | 第37-6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51页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37-4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0-51页 |
2 结果 | 第51-60页 |
2.1 CIA造模结果 | 第51-52页 |
2.2 艾灸干预后大鼠一般表现 | 第52页 |
2.3 艾灸干预后大鼠AI指数变化 | 第52页 |
2.4 Bradford法蛋白定量 | 第52-53页 |
2.5 各组大鼠血清2-DE电泳图谱建立以及差异蛋白的分析 | 第53页 |
2.6 质谱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59页 |
2.8 ELISA反向验证结果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8页 |
3.1 样本量估算 | 第60页 |
3.2 动物造模 | 第60-61页 |
3.3 取穴依据 | 第61-62页 |
3.4 艾灸效果分析 | 第62页 |
3.5 艾灸调控CIA大鼠的复杂性 | 第62-63页 |
3.6 相关鉴定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65页 |
3.7 相关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的GO分析 | 第65-66页 |
3.8 信号网络图谱分析和验证蛋白的选取 | 第66页 |
3.9 验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67页 |
3.10 艾灸非特异性生理调控作用的探讨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一)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性评价 | 第69页 |
(二)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实验研究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