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21-24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及创新性 | 第24-27页 |
1.4.1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4-26页 |
1.4.2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6-27页 |
第2章 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培育的基本理论 | 第27-53页 |
2.1 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培育的基本概念 | 第27-44页 |
2.1.1 责任、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 第27-38页 |
2.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培育 | 第38-44页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培育的相关理论 | 第44-53页 |
2.2.1 人何以要负责——人的存在方式与人的责任 | 第44-45页 |
2.2.2 人何以能负责——自由意志与人的责任 | 第45-48页 |
2.2.3 责任判断的依据 | 第48-53页 |
第3章 新中国建立以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发展及其培育的历史变迁 | 第53-85页 |
3.1 1949—1966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第54-58页 |
3.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革命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第54-55页 |
3.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举措 | 第55-58页 |
3.2 1966—1976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第58-60页 |
3.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狂热的政治盲从 | 第58-59页 |
3.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病变 | 第59-60页 |
3.3 1977—1989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第60-67页 |
3.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 | 第60-64页 |
3.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回归 | 第64-67页 |
3.4 90年代至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第67-78页 |
3.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理性”的务实意识 | 第67-70页 |
3.4.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发展 | 第70-78页 |
3.5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历史反思 | 第78-82页 |
小结 | 第82-85页 |
第4章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调查 | 第85-102页 |
4.1 问卷设计及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86-87页 |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86页 |
4.1.2 调查地点的选取 | 第86页 |
4.1.3 调查样本的抽取 | 第86页 |
4.1.4 问卷基本情况 | 第86-87页 |
4.2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调查 | 第87-100页 |
4.2.1 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 第87-89页 |
4.2.2 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 第89-90页 |
4.2.3 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 第90-92页 |
4.2.4 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 第92-95页 |
4.2.5 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 第95-99页 |
4.2.6 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意识 | 第99-100页 |
4.3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总体表现 | 第100-102页 |
4.3.1 社会责任意识主流积极向上 | 第100-101页 |
4.3.2 社会责任意识支流不容乐观 | 第101-102页 |
第5章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因素 | 第102-147页 |
5.1 个体特征因素分析 | 第102-127页 |
5.1.1 性别因素分析 | 第102-109页 |
5.1.2 年级因素分析 | 第109-112页 |
5.1.3 专业因素分析 | 第112-119页 |
5.1.4 政治面貌因素分析 | 第119-127页 |
5.2 学校环境因素分析 | 第127-138页 |
5.2.1 学校类型因素分析 | 第128-135页 |
5.2.2 几项学校工作因素分析 | 第135-138页 |
5.3 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 第138-143页 |
5.3.1 家庭所在地因素分析 | 第138-141页 |
5.3.2 家庭结构因素分析 | 第141-143页 |
5.4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第143-147页 |
5.4.1 政治因素分析 | 第143-144页 |
5.4.2 经济因素分析 | 第144-145页 |
5.4.3 文化因素分析 | 第145-147页 |
第6章 “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对策 | 第147-196页 |
6.1 优化育人环境 | 第147-172页 |
6.1.1 优化社会环境 | 第148-157页 |
6.1.2 优化学校环境 | 第157-168页 |
6.1.3 优化家庭环境 | 第168-172页 |
6.2 加强宣传教育 | 第172-180页 |
6.2.1 树立先进榜样 | 第173-175页 |
6.2.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75-180页 |
6.3 注重实践育人 | 第180-188页 |
6.3.1 校园文化活动育人 | 第181-184页 |
6.3.2 社会实践育人 | 第184-188页 |
6.4 遵循科学育人理念 | 第188-196页 |
6.4.1 尊重主体性 | 第188-190页 |
6.4.2 区分层次性 | 第190-192页 |
6.4.3 注重差异性 | 第192-194页 |
6.4.4 加强协同性 | 第194-196页 |
结语 | 第196-199页 |
致谢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1页 |
附录 | 第211-2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