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8-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21-2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23-2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 第29-48页 |
2.1 理论综述 | 第29-37页 |
2.1.1 资源理论 | 第30-34页 |
2.1.2 企业成长理论 | 第34-3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37-46页 |
2.2.1 企业家内涵相关研究 | 第39-41页 |
2.2.2 企业家能力相关研究 | 第41-44页 |
2.2.3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相关研究 | 第44-46页 |
2.3 相关评述 | 第46-48页 |
第3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影响企业成长的机理模型 | 第48-63页 |
3.1 概念模型 | 第48-49页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49-56页 |
3.2.1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组成研究 | 第49-50页 |
3.2.2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政治关系能力与企业成长 | 第50-51页 |
3.2.3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商业关系能力与企业成长 | 第51-52页 |
3.2.4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机会发现能力与企业成长 | 第52-53页 |
3.2.5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风险控制能力与企业成长 | 第53-54页 |
3.2.6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 | 第54-55页 |
3.2.7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学习能力与企业成长 | 第55-56页 |
3.3 企业家导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的调节作用 | 第56-61页 |
3.3.1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导向的组成研究 | 第56-57页 |
3.3.2 先动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57-58页 |
3.3.3 创新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58-60页 |
3.3.4 风险趋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60-61页 |
3.4 研究假设框架结构 | 第61-63页 |
3.4.1 研究假设框架 | 第61页 |
3.4.2 研究假设汇总 | 第61-63页 |
第4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设计 | 第63-77页 |
4.1 变量操作化定义 | 第63-68页 |
4.1.1 因变量: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 第63-64页 |
4.1.2 自变量: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 | 第64-67页 |
4.1.3 调节变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导向 | 第67-68页 |
4.1.4 控制变量 | 第68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68-72页 |
4.2.1 设计原则 | 第68-69页 |
4.2.2 问卷结构 | 第69-70页 |
4.2.3 问卷设计 | 第70-71页 |
4.2.4 问卷质量 | 第71-72页 |
4.3 样本特征分析 | 第72-75页 |
4.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5-77页 |
第5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检验 | 第77-106页 |
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77-89页 |
5.1.1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的EFA分析 | 第78-84页 |
5.1.2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导向的EFA分析 | 第84-86页 |
5.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EFA分析 | 第86-89页 |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信度与效度结果 | 第89-91页 |
5.2.1 信度分析结果 | 第89页 |
5.2.2 效度检验分析 | 第89-91页 |
5.3 变量质量分析 | 第91-95页 |
5.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第91-93页 |
5.3.2 偏度与峰度 | 第93-95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95-103页 |
5.4.1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 | 第95-96页 |
5.4.2 企业家导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效应 | 第96-103页 |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3-106页 |
5.5.1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能力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5.5.2 企业创业导向的调节作用结果分析 | 第105-10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1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107-110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图目录 | 第124-125页 |
表目录 | 第125-127页 |
附录 | 第127-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34-135页 |
附件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