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教师采纳意向模型及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策略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7-2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9-20页
    1.3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3页
        1.4.1 移动终端第22页
        1.4.2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第22页
        1.4.3 学习动机第22-23页
        1.4.4 学习策略第23页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4页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4-27页
    1.7 本章小结第27-28页
2 文献综述第28-50页
    2.1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概述第28-29页
        2.1.1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现状第28页
        2.1.2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面临的挑战第28-29页
    2.2 技术接受的理论基础第29-34页
        2.2.1 创新扩散理论第29-30页
        2.2.2 技术接受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第30-34页
    2.3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第34-40页
        2.3.1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面临的障碍第34页
        2.3.2 影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其他因素第34-37页
        2.3.3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影响因素模型第37-40页
    2.4 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及量表第40-42页
        2.4.1 自我决定理论与成就动机量表第40-41页
        2.4.2 期望价值理论及自主学习动机量表第41-42页
    2.5 学习策略相关理论及量表第42-45页
        2.5.1 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内涵第42-43页
        2.5.2 温斯坦学习策略分类及学习策略量表第43-44页
        2.5.3 迈克卡学习策略分类及自主学习策略量表第44-45页
        2.5.4 语言学习策略理论及其量表第45页
    2.6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第45-48页
        2.6.1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第45-46页
        2.6.2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第46页
        2.6.3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其他影响第46-48页
    2.7 当前研究的不足第48-49页
    2.8 本章小结第49-50页
3 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第50-79页
    3.1 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初始模型与研究假设第50-51页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预测试第51-53页
        3.2.1 《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预测版)编制第51-52页
        3.2.2 预测试的实施与结果第52-53页
    3.3 初始模型及调查问卷的修订第53-56页
        3.3.1 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初始模型的修订第53-55页
        3.3.2 《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预测版)》的修订第55-56页
    3.4 调查问卷正式发放与回收第56-60页
        3.4.1 问卷调查的流程第56-57页
        3.4.2 问卷发放对象第57页
        3.4.3 问卷回收情况第57-60页
    3.5 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第60-67页
        3.5.1 样本描述统计第60-61页
        3.5.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61-64页
        3.5.3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的基本现状分析第64-67页
    3.6 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67-75页
        3.6.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第67-69页
        3.6.2 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的计算结果第69-71页
        3.6.3 模型拟合度检验第71-73页
        3.6.4 Bootstrapping显著性检验第73-75页
        3.6.5 模型修正第75页
    3.7 教师访谈分析第75-77页
        3.7.1 访谈对象第76页
        3.7.2 访谈过程与内容第76页
        3.7.3 访谈结果分析第76-77页
    3.8 本章小结第77-79页
4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第79-120页
    4.1 实验方法与设计第79-84页
        4.1.1 实验对象第79页
        4.1.2 实验方案设计第79-80页
        4.1.3 实验实施流程第80-82页
        4.1.4 调查工具第82-83页
        4.1.5 数据收集第83-84页
    4.2 准实验的课堂观察概况第84-87页
        4.2.1 课堂观察实施情况第84-86页
        4.2.2 课堂观察分析第86-87页
    4.3 数据统计分析第87-119页
        4.3.1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与基于传统多媒体的教学对学习动机影响的差异第87-94页
        4.3.2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与基于传统多媒体的教学对学习策略影响的差异第94-103页
        4.3.3 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学科教学对学习动机影响的差异第103-110页
        4.3.4 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学科教学对学习策略影响的差异第110-119页
    4.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5 总结与讨论第120-130页
    5.1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20-122页
        5.1.1 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技术观念第120页
        5.1.2 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自我效能感第120-121页
        5.1.3 使用移动终端的技能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法知识第121页
        5.1.4 学科文化冲突第121-122页
    5.2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对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分析第122-125页
        5.2.1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与基于传统多媒体的教学对学习动机影响的差异第122-123页
        5.2.2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与基于传统多媒体的教学对学习策略影响的差异第123-124页
        5.2.3 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学科教学对学习动机影响的差异第124-125页
        5.2.4 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学科教学对学习策略影响的差异第125页
    5.3 促进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的建议第125-129页
        5.3.1 促进教师态度与观念的转变:营造技术支持的创新环境第126页
        5.3.2 确保教师使用移动终端的技能:建立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第126页
        5.3.3 提升教师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法知识: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第126-127页
        5.3.4 提高教师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自我效能感: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第127页
        5.3.5 减小学科文化冲突:设计符合学科属性的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第127-128页
        5.3.6 注重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学习策略:建立综合性的教育评价体系第128-129页
    5.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6.1 研究结论第130-131页
    6.2 研究限制第131页
    6.3 未来研究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4页
附录一: 《教师采纳基于移动终端教学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144-147页
附录二: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量表第147-150页
附录三: 课堂观察记录表第150-151页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第151-152页
附录五: 课堂观察案例第152-16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脉隆注射液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文献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