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传播学视野下我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现象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3-15页
        (一) 国外研究概况第13-14页
        (二) 国内研究概况第14-15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7页
        (一) 研究内容第15-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文艺片的界定与发展现状第17-28页
    一、文艺片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一) 国外文艺片的概念第17页
        (二) 国内文艺片的概念第17-19页
    二、文艺片的典型特征探讨第19-23页
        (一) 叙事节奏缓慢第20-21页
        (二) 故事情节隐晦第21-22页
        (三) 艺术表现唯美第22-23页
        (四) 主题表达深刻第23页
    三、文艺片的发展现状第23-28页
        (一) 国内文艺片发展现状第24-26页
        (二) 国外文艺片发展现状第26-28页
第三章 我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现象分析第28-40页
    一、我国文艺片院线现状概述第28-33页
        (一) 我国文艺片院线现状概况第28-30页
        (二) 获国际奖而口碑两极分化的文艺片——以电影《夜孔雀》为例第30-31页
        (三) 口碑不错但票房遇冷的文艺片——以电影《黄金时代》为例第31-32页
        (四) 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文艺片——以电影《白日焰火》为例第32-33页
    二、我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现象的传播学分析第33-40页
        (一) 基于传者角色的创作者追求自我满足第34-35页
        (二) 传播内容曲高和寡第35-36页
        (三) 传播渠道传统单一第36-37页
        (四) 受众喜恶参半第37-38页
        (五) 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第38-40页
第四章 我国文艺片“叫好不叫座”原因探讨第40-51页
    一、生产者存在先天劣势第40-43页
        (一)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第40-41页
        (二) 宣传推广手法老套第41页
        (三) 明星演员缺位第41-42页
        (四) 档期不佳,排片量较少第42-43页
    二、内容创作与主流错位第43-45页
        (一) 非故事化叙事第43-44页
        (二) 非常规剪辑手法第44页
        (三) 电影主题故作深刻第44-45页
    三、受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第45-48页
        (一) 电影受众群年龄段下降第45-46页
        (二) 年轻受众追逐“娱乐快餐”第46-47页
        (三) “文青”个人偏好较重第47-48页
    四、商业效益低下第48-51页
        (一) 商业广告无法植入第48页
        (二) 缺乏“粉丝经济”效应第48-49页
        (三) 电影品牌价值有限第49-51页
第五章 促进我国文艺片良性发展的对策思考第51-63页
    一、整合传播渠道,建立新兴平台第51-54页
        (一) 建立艺术院线第51-52页
        (二) 拓展虚拟院线第52-53页
        (三) 增加手机APP推广第53-54页
    二、革新内容制作,摆脱曲高和寡第54-56页
        (一) 找准影片定位第54-55页
        (二) 节制非故事化叙事第55页
        (三) 创新电影主题第55-56页
    三、细分目标受众,加强小众传播第56-59页
        (一) 细分目标受众第57页
        (二) 拓展“圈子文化”传播第57-58页
        (三) 扩大“豆瓣”和“知乎”的影响力第58-59页
    四、拓展营销渠道,强化商业模式第59-63页
        (一) 建立“O2O营销”第59-60页
        (二) 拓展口碑营销第60-61页
        (三) 扩散电影节的聚焦效应第61-62页
        (四) 尝试电影众筹模式第62-63页
结语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第72-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下译者主体性分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下一篇: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