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法论文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A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7-19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7-9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7-9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9页
    1.2 研究动态和相关理论基础第9-14页
        1.2.1 专业英语教学研究动态第9-12页
        1.2.2 相关理论第12-14页
    1.3 概念的界定第14-17页
        1.3.1 专业英语第14-16页
        1.3.2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异同点第16-17页
    1.4 研究方案第17-19页
        1.4.1 研究目标第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页
        1.4.3 研究方法第17页
        1.4.4 研究的内容第17-19页
2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重要性及目标要求第19-22页
    2.1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第19页
    2.2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第19-20页
    2.3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第20-22页
3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以A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第22-32页
    3.1 A学院概况第22页
    3.2 调查的设计和实施第22-23页
        3.2.1 调查的目的第22页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与内容第22-23页
        3.2.3 访谈的对象与内容第23页
    3.3 调查结果分析第23-32页
        3.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第23-27页
        3.3.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第27-30页
        3.3.3 教学管理人员访谈分析第30-32页
4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A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第32-37页
    4.1 教学目标不明确第32页
    4.2 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第32-33页
        4.2.1 专业英语课时占比少第32-33页
        4.2.2 没有设置专业英语实践课第33页
        4.2.3 不能和公共英语、专业课程有效对接第33页
    4.3 教学模式落后,课堂效果不佳第33-34页
    4.4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第34页
    4.5 教材守旧,不能与时俱进第34-35页
    4.6 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强第35页
        4.6.1 专业英语教师自身问题第35页
        4.6.2 没有形成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第35页
    4.7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第35-37页
5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以A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第37-43页
    5.1 转变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第37页
    5.2 完善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第37-38页
        5.2.1 增加专业英语的课时数第37-38页
        5.2.2 增加专业英语实践环节第38页
    5.3 创新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第38-39页
        5.3.1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第38页
        5.3.2 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第38-39页
    5.4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第39-40页
        5.4.1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第39页
        5.4.2 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纳入评价范围第39-40页
        5.4.3 促进专业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第40页
    5.5 教材的选择应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第40-41页
        5.5.1 完善教材评价标准第40页
        5.5.2 推动建立立体化教材新局面第40-41页
        5.5.3 选择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教材第41页
    5.6 推进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第41-43页
        5.6.1 引进专门人才,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第41-42页
        5.6.2 建立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第42页
        5.6.3 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第42页
        5.6.4 专业英语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第42-43页
6 结束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附录一第46-48页
附录二第48-50页
附录三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研究
下一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