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第14-15页 |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一) 理论框架——博弈论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四、核心概念和村庄简介 | 第18-22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8-20页 |
(二) 村庄简介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动因 | 第22-26页 |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背景 | 第22-24页 |
(一) 国情制约,耕地紧张 | 第22-23页 |
(二) 城市规模扩大,建设用地不足 | 第23页 |
(三) 农民居住分散,空心化现象明显 | 第23页 |
(四) 三农新政——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 第23-24页 |
二、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因 | 第24-25页 |
(一) 示范效应——“榜样”的力量 | 第24页 |
(二) 政策支持——合法的外衣 | 第24-25页 |
(三) 利益驱动——永恒的主题 | 第25页 |
三、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农民集中居住的前期谋划与农民反应 | 第26-31页 |
一、首批试点城市——“久旱”后的甘霖 | 第26页 |
二、地方政府的前期谋划——预知未来与中庸之道 | 第26-27页 |
三、打破乡村的宁静——农民集中居住消息的传来 | 第27-28页 |
(一) 农民的“争吵” | 第27-28页 |
(二) 农民的“未雨绸缪” | 第28页 |
四、几家欢喜几家愁:农民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态度 | 第28-30页 |
(一) 职业分化——不同职业者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态度 | 第29页 |
(二) 年龄分化——不同年龄者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态度 | 第29-30页 |
(三) 收入分化——不同收入水平者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态度 | 第30页 |
五、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农民集中居住的政策实施与农民应对 | 第31-37页 |
一、农民集中居住政策的推进流程与模式 | 第31-34页 |
(一) 村两委打头阵 | 第31页 |
(二) 协议书的签订——形式上的同意 | 第31-32页 |
(三) C村模式——镇区居住,原住宅按比例置换新房 | 第32-33页 |
(四) D村模式——中心村居住,原住宅折价后再购新房 | 第33页 |
(五) 最后的任务——搬迁 | 第33-34页 |
二、农民的应对方式 | 第34-36页 |
(一) 农民的拖延与“斤斤计较” | 第34页 |
(二) 农民的“拒迁”——“刁民”的抗争 | 第34-35页 |
(三) C村部分农民的回迁——无奈的选择 | 第35-36页 |
三、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 第37-42页 |
一、农民集中居住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基本目标的实现 | 第37页 |
二、农民集中居住对农民的影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第37-40页 |
(一) 经济影响 | 第37-38页 |
(二) 生活影响 | 第38-39页 |
(三) 生产影响 | 第39-40页 |
三、农民对实施效果不满的一种表达——D村村主任的落选 | 第40-41页 |
四、小结 | 第41-42页 |
第六章 不同阶段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博弈分析 | 第42-49页 |
一、前期谋划阶段:地方政府“预知未来”、农民未雨绸缪 | 第42-43页 |
(一) 博弈参与者 | 第42页 |
(二) 博弈模型 | 第42-43页 |
二、具体实施阶段:合作与不合作 | 第43-45页 |
(一) 地方政府与合作的农民 | 第43-44页 |
(二) 地方政府与不合作的农民 | 第44-45页 |
三、反思阶段:未来的路在何方? | 第45页 |
四、农民博弈失败的原因 | 第45-47页 |
(一) 法律上的不平等 | 第46页 |
(二) 缺位的博弈方——村两委和中央政府 | 第46页 |
(三) 政府的双角色——裁判员与运动员 | 第46-47页 |
(四) 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 第47页 |
五、小结 | 第47-49页 |
余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65页 |
附录1:农民集中居住照片 | 第54-63页 |
附录2:访谈对象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