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水声传感器网络的相关技术 | 第13-17页 |
1.2.1 影响水声通信的物理因素 | 第13-15页 |
1.2.2 水下声音信号传播模型 | 第15-17页 |
1.3 水声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1.3.1 设计路由协议所面临的挑战 | 第17-19页 |
1.3.2 网络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1.3.3 当前水声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8-31页 |
第2章 基于转发区域和剩余距离数学期望的路由协议 | 第31-56页 |
2.1 问题描述 | 第31页 |
2.2 EFAV-MERD协议的详细设计 | 第31-43页 |
2.2.1 数据包报头格式 | 第33页 |
2.2.2 抑制冗余数据包 | 第33-35页 |
2.2.3 计算数据包持有时间 | 第35-41页 |
2.2.4 算法小结 | 第41-43页 |
2.3 理论分析 | 第43-48页 |
2.3.1 跳数分析 | 第43-46页 |
2.3.2 端到端时延与能量消耗分析 | 第46-47页 |
2.3.3 数据包交付率分析 | 第47-48页 |
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8-55页 |
2.4.1 参数设置 | 第48-49页 |
2.4.2 性能指标 | 第49-51页 |
2.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3章 自适应调节转发区域的路由协议 | 第56-88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56-58页 |
3.2 AHH-VBF路由协议的设计 | 第58-70页 |
3.2.1 数据包类型、邻居表和数据包队列 | 第58-59页 |
3.2.2 AHH-VBF路由协议算法的概述 | 第59-63页 |
3.2.3 计算管道半径和传输功率 | 第63-69页 |
3.2.4 计算数据包的持有时间 | 第69-70页 |
3.3 理论分析 | 第70-76页 |
3.3.1 能量分析 | 第71-75页 |
3.3.2 端到端时延理论分析 | 第75-76页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6-86页 |
3.4.1 仿真环境设置 | 第76-77页 |
3.4.2 性能指标 | 第77-78页 |
3.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8-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基于两跳深度加权和转发区域划分的路由协议 | 第88-125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88-89页 |
4.2 WDFAD-DBR协议的设计 | 第89-107页 |
4.2.1 数据包、邻居表和队列的结构 | 第89-90页 |
4.2.2 WDFAD-DBR概述 | 第90-93页 |
4.2.3 计算数据包的持有时间 | 第93-96页 |
4.2.4 更新邻居表 | 第96-101页 |
4.2.5 划分转发区域 | 第101-107页 |
4.3 理论分析 | 第107-113页 |
4.3.1 交付率分析 | 第108-111页 |
4.3.2 平均能量消耗分析 | 第111-112页 |
4.3.3 平均端到端时延分析 | 第112-113页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113-124页 |
4.4.1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 第113-114页 |
4.4.2 性能评价指标 | 第114-115页 |
4.4.3 性能比较与分析 | 第115-120页 |
4.4.4 吞吐量与交付率之间的关系 | 第120-121页 |
4.4.5 参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