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化感水稻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文献综述第9-15页
    1 内生真菌的研究概况第9-12页
        1.1 内生真菌的概念第9页
        1.2 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第9-10页
        1.3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功能第10-12页
            1.3.1 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第10页
            1.3.2 提高植物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第10-11页
            1.3.3 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功能第11-12页
            1.3.4 提高宿主植物的化感作用第12页
    2 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2.1 化感作用的概念第12页
        2.2 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内容第12-13页
        2.3 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第13-14页
            2.3.1 非生物因素第13页
            2.3.2 生物因素第13-14页
        2.4 内生真菌与植物化感作用的关系第14-15页
1 引言第15-16页
    1.1 研究意义与理论依据第15页
    1.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15-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22页
    2.1 材料第16-17页
        2.1.1 植物样品来源第16页
        2.1.2 仪器设备与试剂第16页
        2.1.3 培养基第16-17页
    2.2 实验方法第17-22页
        2.2.1 水稻内生真菌培养方法第17页
        2.2.2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第17-18页
        2.2.3 内生真菌的鉴定和分布第18-20页
        2.2.4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生长影响的测定第20-21页
        2.2.5 不同浓度的初筛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生长影响的测定第21页
        2.2.6 盆栽试验对有益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的验证第21页
        2.2.7 数据分析第21-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48页
    3.1 不同表面消毒方法对内生真菌分离的影响第22页
    3.2 化感水稻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第22-23页
    3.3 化感水稻内生真菌的鉴定与分布特点第23-29页
        3.3.1 水稻内生真菌的鉴定第23-26页
        3.3.2 内生真菌在化感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分布特点第26-28页
        3.3.3 内生真菌在化感水稻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第28-29页
    3.4 化感水稻6173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的影响第29-36页
        3.4.1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0-31页
        3.4.2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生长的影响第31-32页
        3.4.3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第32-34页
        3.4.4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34-36页
    3.5 不同浓度塔宾曲霉和粘红酵母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的影响第36-44页
        3.5.1 不同浓度塔宾曲霉和粘红酵母发酵液对水稻和稗草生长的影响第36-38页
        3.5.2 不同浓度塔宾曲霉和粘红酵母发酵液对水稻和稗草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第38-40页
        3.5.3 不同浓度塔宾曲霉和粘红酵母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40-42页
        3.5.4 不同浓度塔宾曲霉和粘红酵母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42-44页
    3.6 塔宾曲霉及粘红酵母生物学效应的验证第44-48页
4 讨论第48-52页
    4.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第48-49页
    4.2 化感水稻内生真菌的种类第49页
    4.3 内生真菌在化感水稻组织中的分布第49-50页
    4.4 化感水稻6173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水稻及稗草的促生效应第50页
    4.5 塔宾曲霉和粘红酵母对水稻及稗草生长的影响第50-52页
5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致谢第59-60页
作者简介第6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伯茨绿僵菌金属蛋白酶基因(mamp1)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最大度为6或7的稀疏图的2-距离列表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