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膜—光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性能及膜污染机理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9页
    1.1 课题背景第11-14页
        1.1.1 我国水资源危机第11-12页
        1.1.2 我国能源危机第12-13页
        1.1.3 微藻用于生物质能源的潜力第13-14页
    1.2 微藻第14-16页
        1.2.1 微藻的简介第14页
        1.2.2 栅藻第14-15页
        1.2.3 蛋白核小球藻第15页
        1.2.4 微藻的用途第15-16页
    1.3 微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第16-19页
        1.3.1 藻-水分离及收集的研究概况第16页
        1.3.2 藻-水分离技术的现状第16-17页
        1.3.3 藻-水分离技术的发展第17-19页
    1.4 膜分离技术第19-22页
        1.4.1 膜分离的原理第19页
        1.4.2 膜分离的特点第19-20页
        1.4.3 膜分离技术的材料和分类第20-21页
        1.4.4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第21-22页
    1.5 微藻-膜分离联用技术的研究第22-27页
        1.5.1 微藻-膜分离联用的原理第22页
        1.5.2 影响微藻-膜分离联用的因素第22-24页
        1.5.3 微藻-膜分离联用的研究进展第24-27页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7-29页
        1.6.1 本研究的意义第27页
        1.6.2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9-39页
    2.1 实验准备第29-33页
        2.1.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30页
        2.1.3 藻株第30-33页
        2.1.4 试验用水第33页
    2.2 试验方法第33-37页
        2.2.1 水质检测方法第33页
        2.2.2 微滤、超滤膜制备第33-36页
        2.2.3 藻液截留量的测定第36页
        2.2.4 膜清洗第36-37页
    2.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膜分离微藻的初步研究第39-59页
    3.1 实验室微藻的培养第39-43页
        3.1.1 微藻净化水质原理第39页
        3.1.2 微藻的培养第39-40页
        3.1.3 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第40-43页
    3.2 微滤、超滤膜制备第43-45页
    3.3 PVC/PVDF共混膜的表征第45-49页
        3.3.1 PVC/PVDF共混膜铸膜液的粘度第45-46页
        3.3.2 PVC/PVDF共混膜性能的表征第46-47页
        3.3.3 PVC/PVDF共混膜渗透性能的表征第47-48页
        3.3.4 PVC/PVDF共混膜的微观结构第48-49页
    3.4 藻类截留率的测定第49-50页
        3.4.1 显微镜考察微藻截留效果第49-50页
        3.4.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膜法截留藻类效果第50页
    3.5 错流过滤方式下膜法截留微藻实验第50-58页
        3.5.1 错流法截留微藻活性实验第51-52页
        3.5.2 错流法截留微藻通量的测定第52-54页
        3.5.3 错流法截留微藻膜污染分析第54-56页
        3.5.4 错流法截留微藻物质的测定第56-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膜-光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及膜污染机理第59-71页
    4.1 微滤、超滤膜组件的制备及表征第59-61页
        4.1.1 微滤、超滤膜组件的制备第59-60页
        4.1.2 膜-光式生物反应器的构建第60-61页
    4.2 反应器内污染物的去除第61-65页
        4.2.1 膜对微藻的截留性能第61-62页
        4.2.2 CODCr去除率第62-63页
        4.2.3 TN的去除率第63页
        4.2.4 NH_4~+-N的去除率第63-64页
        4.2.5 TP的去除率第64-65页
    4.3 膜组件的TMP变化第65-66页
    4.4 膜组件过滤通量的变化第66-68页
    4.5 膜污染机理分析第68-70页
        4.5.1 超微滤膜组件微观结构第68页
        4.5.2 过滤微藻后膜组件污染情况第68-69页
        4.5.3 过滤微藻后膜组件的微观结构第69-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电网风电调峰辅助服务机制完善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
下一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研究--基于X公司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