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本论文常用中英文缩写词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9页 |
1.1 菌株 | 第18页 |
1.2 酶类与主要试剂(盒) | 第18页 |
1.3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液)的制备 | 第18-21页 |
1.3.1 蛋白表达与纯化所需溶液 | 第18-19页 |
1.3.2 提取组织蛋白所用溶液 | 第19页 |
1.3.3 细菌培养基(液) | 第19页 |
1.3.4 蛋白电泳检测所用溶液 | 第19-20页 |
1.3.5 Pull-down试验所用溶液 | 第20页 |
1.3.6 双向电泳所用溶液 | 第20-21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1.5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1.6 拟态弧菌感染草金鱼实验模型建立 | 第21-22页 |
1.6.1 拟态弧菌培养及其浓度测定 | 第21页 |
1.6.2 草金鱼的饲养 | 第21页 |
1.6.3 感染途径的选择 | 第21-22页 |
1.6.4 拟态弧菌对草金鱼最小致死量测定 | 第22页 |
1.6.5 拟态弧菌人工感染草金鱼及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22页 |
1.7 拟态弧菌感染鱼肠黏膜组织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 第22-27页 |
1.7.1 鱼类肠黏膜组织蛋白提取方法建立 | 第22-23页 |
1.7.2 感染前后肠黏膜组织总蛋白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 第23-24页 |
1.7.3 肠黏膜组织总蛋白的双向电泳分离 | 第24-26页 |
1.7.4 凝胶染色、扫描及图像分析 | 第26页 |
1.7.5 差异蛋白质点的酶解及MOLDI-TOF-MS鉴定 | 第26页 |
1.7.6 差异表达蛋白的 GO 功能注释与 Pathway 通路富集分析 | 第26-27页 |
1.7.7 差异表达蛋白的互作网络分析 | 第27页 |
1.8 拟态弧菌 OmpU 蛋白在肠黏膜组织中互作蛋白的筛选鉴定 | 第27-29页 |
1.8.1 His-Omp U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27页 |
1.8.2 肠黏膜组织总蛋白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 第27页 |
1.8.3 His-tag pull down 筛选 Omp U 黏附素互作蛋白 | 第27-28页 |
1.8.4 SDS-PAGE分离蛋白 | 第28页 |
1.8.5 互作蛋白的液质联用质谱鉴定 | 第28页 |
1.8.6 液质联用质谱鉴定数据分析与互作蛋白确定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2.1 拟态弧菌感染草金鱼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2.2 草金鱼感染后的发病情况及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29-30页 |
2.3 肠黏膜组织蛋白的最佳提取方法 | 第30页 |
2.4 感染前后肠黏膜组织总蛋白的 2-D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2.5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第31-32页 |
2.6 差异蛋白的GO功能注释分析 | 第32-34页 |
2.7 差异蛋白的Pathway通路分析 | 第34-44页 |
2.8 差异表达蛋白的互作网络分析 | 第44页 |
2.9 His-Omp U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44-45页 |
2.10 Omp U蛋白互作蛋白条带的筛选 | 第45页 |
2.11 互作蛋白的液质联用质谱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2.12 互作蛋白的GO功能注释分析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52页 |
3.1 双向凝胶电泳体系的优化 | 第48-49页 |
3.2 感染前后肠黏膜组织差异蛋白组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0页 |
3.3 肠黏膜组织中Omp U互作蛋白的分析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