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论文--骨骼疾病论文--脊柱及背疾病论文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腰椎退变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相互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1页
中英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1章 前言第16-19页
第2章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第19-23页
    2.1 背景第19页
    2.2 研究现状第19-23页
        2.2.1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的生物力学特性第19-20页
        2.2.2 腰椎小关节的基础研究及相关作用机制第20-21页
        2.2.3 腰椎小关节角度矢状化的病因学探讨第21-23页
第3章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年龄、BMI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23-3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3.1.1 一般资料第23页
        3.1.2 主要设备及软件第23-24页
        3.1.3 影像资料第24页
        3.1.4 腰椎小关节面角的测量第24-25页
        3.1.5 统计学方法第25页
    3.2 结果第25-27页
        3.2.1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各年龄段比较第25-26页
        3.2.2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年龄之间相关性分析第26页
        3.2.3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BMI之间相关性分析第26-27页
    3.3 讨论第27-29页
        3.3.1 多平面重建精确测量小关节角度第27页
        3.3.2 年龄与小关节角度的矢状化相关性研究第27-28页
        3.3.3 小关节角度矢状化与BMI、性别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28-29页
    3.4 结论第29-30页
第4章 腰椎间盘退变在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中的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第30-3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4.1.1 一般资料第30-31页
        4.1.2 主要设备及软件第31页
        4.1.3 影像资料第31页
        4.1.4 腰椎间盘退变评级第31-32页
        4.1.5 统计学处理第32页
    4.2 结果第32-33页
        4.2.1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比较第32-33页
    4.3 讨论第33-35页
        4.3.1 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第33-34页
        4.3.2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腰椎间盘退变第34-35页
    4.4 结论第35-36页
第5章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骨盆入射角的相关性研究第36-4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5.1.1 一般资料第36页
        5.1.2 主要设备及软件第36-37页
        5.1.3 影像资料第37-38页
        5.1.4 统计学方法第38页
    5.2 结果第38-39页
        5.2.1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PI之间的关系第38-39页
    5.3 讨论第39-40页
        5.3.1 PI的发病机制第39-40页
        5.3.2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PI的相关性第40页
    5.4 结论第40-41页
第6章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41-48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6.1.1 一般资料第41页
        6.1.2 主要设备及软件第41-42页
        6.1.3 影像资料第42页
        6.1.4 退行性腰椎滑脱分度评估第42-44页
        6.1.5 统计学方法第44页
    6.2 结果第44-45页
        6.2.1 样本描述第44页
        6.2.2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比较第44-45页
    6.3 讨论第45-47页
        6.3.1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制第45页
        6.3.2 退行性腰椎滑脱与腰椎间盘的关系第45-46页
        6.3.3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关系第46-47页
    6.4 结论第47-48页
第7章 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与腰椎小关节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第48-56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48-51页
        7.1.1 一般资料第48页
        7.1.2 主要设备及软件第48-49页
        7.1.3 影像资料第49页
        7.1.4 FJOA影像学分级第49-50页
        7.1.5 统计学处理第50-51页
    7.2 结果第51-53页
        7.2.1 样本描述第51页
        7.2.2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小关节退变分级之间的比较第51-52页
        7.2.3 腰椎小关节角度与小关节退变分级线性关系第52-53页
    7.3 讨论第53-55页
        7.3.1 FJOA的发病机制第53-54页
        7.3.2 FJOA影像学分级与腰椎小关节矢状化之间的关系第54-55页
    7.4 结论第55-56页
第8章 不足与展望第56-57页
    8.1 不足第56页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附录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综述第69-80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PIV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拟态弧菌感染鱼肠组织差异蛋白组分析及OmpU互作蛋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