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4-25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 第31-32页 |
1.5.1 调研数据 | 第31页 |
1.5.2 统计数据及资料 | 第31-32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2-34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32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34-50页 |
2.1 奶牛养殖特点及其风险 | 第34-37页 |
2.1.1 奶牛养殖的基本特点 | 第34-35页 |
2.1.2 奶牛养殖的主要风险 | 第35-37页 |
2.2 奶牛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 第37-41页 |
2.2.1 养殖业保险及奶牛保险 | 第37-38页 |
2.2.2 奶牛保险的特点 | 第38-39页 |
2.2.3 奶牛保险的功能 | 第39-41页 |
2.3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 | 第41-46页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41-43页 |
2.3.2 保险原理 | 第43-45页 |
2.3.3 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 | 第45-46页 |
2.4 农户行为理论 | 第46-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内蒙古政策性奶牛保险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50-75页 |
3.1 内蒙古政策性奶牛保险发展概述 | 第50-53页 |
3.1.1 奶牛保险承保规模变化 | 第51-52页 |
3.1.2 奶牛保险赔付规模变化 | 第52-53页 |
3.2 内蒙古政策性奶牛保险特点及与其他省市比较 | 第53-64页 |
3.2.1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 | 第53-54页 |
3.2.2 “奶牛死亡”的保险责任范围 | 第54-59页 |
3.2.3 “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障水平 | 第59-62页 |
3.2.4 “政府补贴”的保费缴纳体系 | 第62-64页 |
3.3 保险公司政策性奶牛保险的供给与经营 | 第64-70页 |
3.3.1 保险公司奶牛保险业务承保 | 第65-67页 |
3.3.2 保险公司奶牛保险业务理赔 | 第67-69页 |
3.3.3 保险公司奶牛保险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 第69-70页 |
3.4 内蒙古政策性奶牛保险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70-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养殖户奶牛保险减损效果主观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75-98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75-76页 |
4.2 样本养殖户基本特征分析 | 第76-80页 |
4.2.1 养殖户个体特征 | 第76-77页 |
4.2.2 养殖户养殖经营特征 | 第77-78页 |
4.2.3 养殖户养殖风险特征 | 第78-80页 |
4.3 养殖户对奶牛保险政策的认知 | 第80-83页 |
4.3.1 养殖户对奶牛保险政府保费补贴的认知 | 第80-82页 |
4.3.2 养殖户对奶牛保险条款的认知 | 第82-83页 |
4.4 养殖户对奶牛保险减损效果的主观评价 | 第83-89页 |
4.4.1 所有养殖户的主观评价 | 第83-85页 |
4.4.2 不同个人特征养殖户的主观评价 | 第85-86页 |
4.4.3 不同经营特征养殖户的主观评价 | 第86-88页 |
4.4.4 不同风险特征养殖户的主观评价 | 第88-89页 |
4.5 养殖户奶牛保险减损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96页 |
4.5.1 计量方法 | 第89-90页 |
4.5.2 变量选取 | 第90-93页 |
4.5.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4.5.4 主要实证结论 | 第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奶牛保险减损效果的客观实证分析 | 第98-119页 |
5.1 文献回顾 | 第98-99页 |
5.2 理论分析 | 第99-102页 |
5.3 计量分析方法 | 第102-105页 |
5.3.1 倍差法 | 第102-104页 |
5.3.2 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 | 第104-105页 |
5.4 数据及变量选择 | 第105-110页 |
5.4.1 数据来源 | 第105-108页 |
5.4.2 变量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第108-110页 |
5.5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第110-114页 |
5.5.1 实证结果 | 第110-112页 |
5.5.2 稳健性检验 | 第112-114页 |
5.6 讨论 | 第114-11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6 奶牛保险对养殖户养殖规模决策行为的影响 | 第119-134页 |
6.1 理论分析 | 第119-122页 |
6.2 计量分析方法 | 第122-124页 |
6.2.1 基准模型 | 第122-123页 |
6.2.2 工具变量模型 | 第123-124页 |
6.3 数据及变量选择 | 第124-127页 |
6.3.1 数据来源 | 第124-125页 |
6.3.2 变量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第125-127页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27-131页 |
6.4.1 初步分析 | 第127-128页 |
6.4.2 实证结果 | 第128-131页 |
6.5 讨论 | 第131-13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7 奶牛保险对养殖户风险防控要素投入的影响 | 第134-150页 |
7.1 理论分析 | 第134-136页 |
7.2 计量分析方法 | 第136-138页 |
7.3 数据及变量选择 | 第138-141页 |
7.3.1 数据来源 | 第138页 |
7.3.2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 第138-141页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41-146页 |
7.4.1 初步分析 | 第141-142页 |
7.4.2 实证结果 | 第142-145页 |
7.4.3 稳健性检验 | 第145-146页 |
7.5 讨论 | 第146-14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8 美国奶牛保险的发展、运作及启示 | 第150-167页 |
8.1 美国奶牛收入保险计划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0-152页 |
8.2 美国奶牛收入保险计划的特点概述 | 第152-156页 |
8.2.1 运营模式 | 第152页 |
8.2.2 保险的销售与保险周期 | 第152-153页 |
8.2.3 保险责任范围与保险理赔 | 第153-154页 |
8.2.4 保费与保费补贴 | 第154-156页 |
8.2.5 保险的转让与其他规定 | 第156页 |
8.3 美国奶牛收入保险的实施原理 | 第156-158页 |
8.4 奶牛保险中保障收益与实际收益的计算与确定 | 第158-163页 |
8.4.1 参保养殖者保险保障收益的计算与确定 | 第159-162页 |
8.4.2 参保养殖者最终实际收益的计算与确定 | 第162-163页 |
8.5 美国奶牛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3-165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9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67-176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67-170页 |
9.2 政策建议 | 第170-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91页 |
附录 | 第191-196页 |
作者简介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