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数据通信论文--数据传输技术论文

M2M MIMO宽带无线信道模型和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常用缩略语第10-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2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2 MIMO信道模型第19-22页
        1.2.1 MIMO信道模型分类第19-21页
        1.2.2 MIMO信道模型的标准化第21-2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第22-25页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第25-26页
    1.5 论文组织结构第26-28页
第2章 无线传播信道第28-38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信道特性第28-32页
        2.2.1 确定性时变系统第29-31页
        2.2.2 随机性时变系统第31-32页
    2.3 WSSUS和非WSSUS信道第32-33页
    2.4 信道统计参数和特征函数第33-35页
    2.5 基于相关的随机信道模型和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模型第35-37页
        2.5.1 基于相关的随机信道模型第36页
        2.5.2 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模型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基于几何基础的 2D M2M MIMO宽带信道模型第38-73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双环随机散射模型第39-53页
        3.2.1 频率非选择性模型第41-44页
        3.2.2 频率选择性模型第44-45页
        3.2.3 散射方案和参数计算方法第45-47页
        3.2.4 仿真模型和信道实现第47-48页
        3.2.5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8-53页
    3.3 基于多圆环和多椭圆结合的随机散射模型第53-62页
        3.3.1 频率选择性模型第55-58页
        3.3.2 仿真模型和信道实现第58-59页
        3.3.3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59-62页
    3.4 基于几何的动态街道模型第62-71页
        3.4.1 移动散射体的速度分布第65-66页
        3.4.2 频率选择性模型第66-67页
        3.4.3 仿真模型和信道实现第67-68页
        3.4.4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68-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基于几何基础的 3D M2M MIMO宽带信道模型第73-106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基于双柱体的随机散射模型第74-81页
        4.2.1 频率选择性模型第75-77页
        4.2.2 仿真模型和信道实现第77-78页
        4.2.3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78-81页
    4.3 基于双柱体和多环结合的几何随机散射模型第81-95页
        4.3.1 频率选择性模型第84-89页
        4.3.2 仿真模型和信道实现第89-91页
        4.3.3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91-95页
    4.4 基于三柱体的随机散射模型第95-104页
        4.4.1 频率选择性模型第97-100页
        4.4.2 仿真模型和信道实现第100页
        4.4.3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100-104页
    4.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5章 移动散射体下的V2V信道相关性和多普勒谱特性研究第106-126页
    5.1 引言第106-107页
    5.2 2D V2V信道的自相关函数和多普勒功率谱密度第107-115页
        5.2.1 一次散射几何模型第107-109页
        5.2.2 二次散射几何模型第109页
        5.2.3 基于一次散射,二次散射和视距分量的几何模型第109-110页
        5.2.4 数值结果和分析第110-115页
    5.3 3D V2V信道的自相关函数和多普勒功率谱密度第115-124页
        5.3.1 3D V2V信道几何模型第116-117页
        5.3.2 3D V2V信道的自相关函数第117-119页
        5.3.3 3D常规几何模型的自相关函数第119-121页
        5.3.4 数值结果和分析第121-124页
    5.4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6-128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126-127页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8-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常态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区际间产业协同的体制机制研究--以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为例
下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众筹融资的发展与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