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关于众筹融资运行模式的研究 | 第12-13页 |
| 2.关于众筹融资风险的研究 | 第13-14页 |
| 3.关于众筹融资监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6页 |
| (五)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16-17页 |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众筹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一)我国众筹融资产生的必要性——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17-18页 |
| 1.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17页 |
| 2.我国众筹融资填补融资缺口 | 第17-18页 |
| (二)我国众筹融资的本质属性——双边市场理论 | 第18-20页 |
| 1.双边市场理论 | 第18-19页 |
| 2.我国众筹融资的双边市场特征 | 第19-20页 |
| (三)我国众筹融资的效益满足——长尾理论 | 第20-21页 |
| 1.长尾理论 | 第20页 |
| 2.我国众筹融资辐射金融长尾市场 | 第20-21页 |
| (四)我国众筹融资的监管诉求——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3页 |
| 1.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页 |
| 2.我国众筹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21-23页 |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众筹融资的运行模式 | 第23-29页 |
| (一)众筹融资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 (二)我国众筹融资的发展 | 第23-24页 |
| (三)众筹融资的分类 | 第24-26页 |
| 1.捐赠众筹 | 第25页 |
| 2.奖励众筹 | 第25页 |
| 3.债权众筹 | 第25页 |
| 4.股权众筹 | 第25-26页 |
| (四)众筹融资的运行原理 | 第26页 |
| (五)众筹融资的产生原因 | 第26-27页 |
| (六)众筹融资的福利改进与社会效益 | 第27-29页 |
| 1.众筹融资的福利改进 | 第27-28页 |
| 2.众筹融资的社会效益 | 第28-29页 |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众筹融资的风险识别 | 第29-39页 |
| (一)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第29-35页 |
| 1.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2.案例的选择与资料的收集 | 第30-31页 |
| 3.数据编码 | 第31-35页 |
| (二)我国众筹融资的风险体系 | 第35-39页 |
| 1.国家层面的法律风险 | 第36页 |
| 2.众筹平台层面的操作风险 | 第36-37页 |
| 3.投融资者层面的信用风险 | 第37-39页 |
|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众筹融资的监管 | 第39-45页 |
| (一)众筹融资的监管现状 | 第39-41页 |
| 1.国内监管现状 | 第39-40页 |
| 2.国外监管现状 | 第40-41页 |
| (二)我国众筹平台监管 | 第41-43页 |
| 1.信息披露 | 第41页 |
| 2.流程管理 | 第41-42页 |
| 3.平台管理 | 第42页 |
| 4.第三方资金托管 | 第42-43页 |
| (三)筹资者知识产权保护 | 第43页 |
| (四)投资者监管 | 第43-45页 |
| 1.投资限额管理 | 第43-44页 |
| 2.冷静期制度 | 第44-45页 |
| 六、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