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功能化超顺磁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在污水净化方面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磁性纳米材料的简介第13页
    1.3 磁性纳米材料的分类第13-14页
    1.4 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的制备第14-17页
        1.4.1 沉淀法第15页
        1.4.2 水热合成法第15-16页
        1.4.3 溶胶凝胶法第16页
        1.4.4 微乳液法第16-17页
        1.4.5 高温分解法第17页
        1.4.6 超声波分解法第17页
    1.5 磁性纳米材料的功能化修饰第17-21页
        1.5.1 有机小分子修饰第18-19页
        1.5.2 有机聚合物修饰第19-20页
        1.5.3 无机材料修饰第20-21页
        1.5.4 金属有机骨架的修饰第21页
    1.6 复合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第21-24页
        1.6.1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第21-22页
        1.6.2 在污水处理的应用第22-23页
        1.6.3 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第23-24页
        1.6.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第24页
    1.7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4-27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7-29页
    2.1 实验试剂及器材第27-28页
        2.1.1 实验试剂第27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7-28页
    2.2 吸附剂表征第28-29页
        2.2.1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第28页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8页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28页
        2.2.4 X射线衍射(XRD)第28-29页
第三章 氨基官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对镀锌废酸中Zn的选择性吸附及性能研究第29-41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实验部分第30-33页
        3.2.1 材料的制备第30-31页
        3.2.2 在Fe存在下对Zn的吸附实验第31-32页
        3.2.3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第32页
        3.2.4 pH的影响第32页
        3.2.5 Fe~(2+)浓度的影响第32页
        3.2.6 吸附等温线第32-33页
        3.2.7 解吸实验第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3.3.1 XRD的表征第33-34页
        3.3.2 红外的表征第34-35页
        3.3.3 TEM表征第35页
        3.3.4 BET表征和磁分离第35-36页
        3.3.5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第36-37页
        3.3.6 pH的影响第37-38页
        3.3.7 共存Fe的影响第38页
        3.3.8 吸附等温线第38-39页
        3.3.9 解吸和再生使用第39-40页
    3.4 结论第40-41页
第四章 巯氨基官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对污水中Hg和Pb的吸附及性能研究第41-57页
    4.1 引言第41-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4.2.1 超顺磁Fe_3O_4/SiO_2-NH-C_3H_6SH纳米材料的制备第42-43页
        4.2.2 吸附实验第43页
        4.2.3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43-44页
        4.2.4 吸附等温线实验第44页
        4.2.5 解吸及再生实验第44页
    4.3 结果与表征第44-56页
        4.3.1 XRD表征第44-45页
        4.3.2 磁性大小的测量第45-46页
        4.3.3 TEM和BET表征第46-47页
        4.3.4 吸附动力学第47-48页
        4.3.5 吸附等温线第48-49页
        4.3.6 pH的影响第49-50页
        4.3.7 温度的影响及热力学参数第50-51页
        4.3.8 吸附数量的影响第51-52页
        4.3.9 吸附机理第52-54页
        4.3.10 和其他吸附剂吸附量的比较第54-55页
        4.3.11 解吸再生实验第55-56页
    4.4 结论第56-5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5.1 结论第57页
    5.2 创新点第57-58页
    5.3 展望第58-59页
致谢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7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7-78页
附录B 主持项目情况第78页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下一篇:限制性赔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