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3 群体性孤独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群体性孤独问题 | 第19-24页 |
2.1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类型 | 第19-20页 |
2.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与群体性孤独问题 | 第21-24页 |
2.3.1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 | 第21-22页 |
2.3.2 群体性孤独问题的产生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现象分析 | 第24-55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构成 | 第24页 |
3.2 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24-29页 |
3.2.1 问卷数据收集 | 第24页 |
3.2.2 问卷数据分析方法 | 第24-29页 |
3.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群体性孤独现象的表征 | 第29-33页 |
3.3.1 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性 | 第29-30页 |
3.3.2 社交网络导致的负面结果 | 第30-33页 |
3.4 大学生群体性孤独问题假设检验 | 第33-50页 |
3.4.1 社交网络使用时间、社交网络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脱离网络后产生孤独感关系的假设检验 | 第33-37页 |
3.4.2 网络认同感与归属感与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假设检验 | 第37-38页 |
3.4.3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群体性孤独问题的假设检验 | 第38-41页 |
3.4.4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群体性孤独状况上的差异假设检验 | 第41-43页 |
3.4.5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群体性孤独状况上的差异假设检验 | 第43-48页 |
3.4.6 性别在群体性孤独问题上的差异假设检验 | 第48-50页 |
3.5 群体性孤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 | 第50-55页 |
3.5.1 访谈结果陈述 | 第50-53页 |
3.5.2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群体性孤独现象的深层原因探讨及建议 | 第55-64页 |
4.1 群体性孤独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 第55-60页 |
4.1.1 “网络社会化”的人际交往 | 第55页 |
4.1.2 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 | 第55-57页 |
4.1.3 上网目的“娱乐化” | 第57页 |
4.1.4 “城市化”现象及其阶层分化 | 第57-58页 |
4.1.5 家庭成长环境 | 第58-59页 |
4.1.6 代沟问题 | 第59-60页 |
4.1.7 自我目标的“迷失” | 第60页 |
4.2 群体性孤独问题的建议 | 第60-64页 |
4.2.1 学会独处 | 第60-61页 |
4.2.2 面对面交流 | 第61-62页 |
4.2.3 家庭关怀 | 第62页 |
4.2.4 教育的引导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附件1 | 第69-72页 |
附件2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