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农业保险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1.1 农业保险概念 | 第18页 |
2.1.2 农业保险特征 | 第18-19页 |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概念和作用 | 第19-21页 |
2.2.1 政策性农业保险概念 | 第19页 |
2.2.2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 | 第19-20页 |
2.2.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的区别 | 第20-21页 |
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三个经典理论 | 第21-24页 |
2.3.1 农业保护理论 | 第21页 |
2.3.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22页 |
2.3.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靖边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24-34页 |
3.1 靖边县概况 | 第24-27页 |
3.1.1 靖边县自然概况 | 第24页 |
3.1.2 靖边县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3.1.3 靖边县农业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3.2 靖边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 | 第27-34页 |
3.2.1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3.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式 | 第30-31页 |
3.2.3 保险费用及分担比例 | 第31页 |
3.2.4 投保条件 | 第31-32页 |
3.2.5 保险责任及范围 | 第32页 |
3.2.6 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成效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靖边县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4.1 政府立法和分散风险机制的缺失 | 第34-35页 |
4.1.1 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4.1.2 缺乏再保险和巨灾准备金制度 | 第35页 |
4.2 保险公司方面的制约因素 | 第35-37页 |
4.2.1 农险险种覆盖面窄 | 第35-36页 |
4.2.2 勘查定损和理赔技术难度大 | 第36-37页 |
4.3 农户方面的制约因素 | 第37-40页 |
4.3.1 农民防范风险意识淡薄 | 第37页 |
4.3.2 参保农户的收支不匹配 | 第37-40页 |
第五章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 第40-50页 |
5.1 世界各国几种典型模式 | 第40-42页 |
5.1.1 美国政府主导模式 | 第40页 |
5.1.2 法国民办公助模式 | 第40-41页 |
5.1.3 日本相互会社模式 | 第41页 |
5.1.4 菲律宾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 | 第41-42页 |
5.2 我国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 第42-47页 |
5.2.1 上海安信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42-43页 |
5.2.2 吉林安华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43-44页 |
5.2.3 四川安盟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44-45页 |
5.2.4 浙江共保体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45-46页 |
5.2.5 黑龙江互助制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46-47页 |
5.3 国内外典型模式的成功经验借鉴 | 第47-50页 |
5.3.1 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 第47页 |
5.3.2 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 | 第47页 |
5.3.3 建立和完善分散风险机制 | 第47-48页 |
5.3.4 农业保险具有一定强制性 | 第48页 |
5.3.5 坚持农业保险的政策性 | 第48页 |
5.3.6 以收支均衡为经营主要目标 | 第48-50页 |
第六章 靖边县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 第50-58页 |
6.1 针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第50-53页 |
6.1.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 第50-51页 |
6.1.2 创新农业保险险种,满足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 第51页 |
6.1.3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保险公司和农民的成本 | 第51-52页 |
6.1.4 培养农险专业人才,弥补农险专业化人才缺失 | 第52页 |
6.1.5 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 | 第52-53页 |
6.1.6 建立巨灾准备金制度,健全农业保险再保险体系 | 第53页 |
6.2 针对农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建议 | 第53-55页 |
6.2.1 不断增加农业保险产品,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 第53-54页 |
6.2.2 降低保费率和提高理赔标准,提高勘赔定损技术 | 第54页 |
6.2.3 高度重视从业人员技能,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 第54-55页 |
6.3 针对农民群众的建议 | 第55-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58页 |
7.2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58-60页 |
7.2.1 创新之处 | 第58-59页 |
7.2.2 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件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