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离心选矿机发展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选矿过程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选矿过程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内模控制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Knelson选矿机流膜运动规律分析 | 第20-34页 |
2.1 离心流化床的提出 | 第20-22页 |
2.1.1 流态化体系描述 | 第20-21页 |
2.1.2 不同粒度、密度颗粒的非正常流态化分析 | 第21页 |
2.1.3 离心流化床特性分析 | 第21-22页 |
2.2 Knelson选矿机分选理论分析 | 第22-27页 |
2.2.1 Knelson选矿机分选过程分析 | 第22-23页 |
2.2.2 矿粒在分选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 第23-27页 |
2.3 Knelson选矿机流膜运动规律分析 | 第27-30页 |
2.3.1 Knelson选矿机中颗粒分选特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2 Knelson选矿机内矿浆流膜运动的分层 | 第28-29页 |
2.3.3 Knelson选矿机分选层的分层特性描述 | 第29-30页 |
2.3.4 影响分选效果主要操作参数的确定 | 第30页 |
2.4 颗粒径向干涉沉降速度分析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响应曲面分析的Knelson选矿机操作参数优化研究 | 第34-49页 |
3.1 离心选矿机分选试验系统 | 第34-36页 |
3.1.1 选矿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34-35页 |
3.1.2 实验材料的设计 | 第35页 |
3.1.3 选矿技术指标的评价 | 第35-36页 |
3.2 选矿操作参数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实验分析 | 第36-40页 |
3.2.1 反冲水流量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2.2 分选锥转速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3.2.3 给矿流量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3.2.4 给矿浓度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3.3 基于响应曲面的Knelson选矿机分选试验分析 | 第40-48页 |
3.3.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0-42页 |
3.3.2 选矿指标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3.3.3 最佳选矿操作参数组合的预测与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Knelson选矿机数学模型及分选过程动态规律的研究 | 第49-66页 |
4.1 Knelson选矿机数学建模步骤 | 第49-50页 |
4.2 Knelson选矿机非线性随机状态空间模型的构建 | 第50-56页 |
4.2.1 离心选矿机模型变量的选择 | 第50页 |
4.2.2 选矿过程数学模型的构建 | 第50-56页 |
4.3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Knelson选矿机状态及参数估计 | 第56-65页 |
4.3.1 离心选矿机模型参数确定 | 第57-58页 |
4.3.2 EKF滤波估计算法的实现 | 第58-60页 |
4.3.3 离心选矿机状态空间模型求解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离心选矿系统的内模整定PID串联解耦控制研究 | 第66-80页 |
5.1 离心选矿系统给矿环节的自衡过程数学模型 | 第66-68页 |
5.1.1 离心选矿系统给矿环节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5.1.2 时滞系统滞后环节的处理 | 第67-68页 |
5.2 离心选矿系统给矿环节内模控制器设计 | 第68-77页 |
5.2.1 给矿环节的内模解耦控制系统设计 | 第69-73页 |
5.2.2 IMC-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 第73-77页 |
5.3 IMC-PID解耦系统仿真分析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80-8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