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问题研究 | 第15-19页 |
1.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量化研究 | 第19-20页 |
1.2.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研究 | 第20-22页 |
1.2.4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第22-2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6-27页 |
1.4.1 创新点 | 第26页 |
1.4.2 不足 | 第26-27页 |
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 第27-44页 |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 第27-36页 |
2.1.1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 第27-28页 |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涵 | 第28-30页 |
2.1.3 对外直接投资的范围界定 | 第30页 |
2.1.4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 第30-36页 |
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 | 第36-42页 |
2.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概念 | 第36-37页 |
2.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概念 | 第37-38页 |
2.2.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理论 | 第38-42页 |
2.3 对相关理论的简要评述 | 第42-44页 |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 第44-66页 |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述 | 第44-48页 |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第44-46页 |
3.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及问题 | 第46-48页 |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表现 | 第48-58页 |
3.2.1 政治风险 | 第49-52页 |
3.2.2 法律风险 | 第52-53页 |
3.2.3 经济风险 | 第53-54页 |
3.2.4 文化风险 | 第54-55页 |
3.2.5 并购风险 | 第55-56页 |
3.2.6 21世纪以来的新风险 | 第56-58页 |
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成因分析 | 第58-66页 |
3.3.1 国际环境 | 第59-61页 |
3.3.2 政府层面 | 第61-63页 |
3.3.3 企业层面 | 第63-66页 |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案例分析 | 第66-84页 |
4.1 三一集团胜诉奥巴马案 | 第66-73页 |
4.1.1 案情简介 | 第66-68页 |
4.1.2 三一胜诉案的重要意义 | 第68-71页 |
4.1.3 三一胜诉案的经验总结 | 第71-72页 |
4.1.4 三一胜诉案的美中之不足 | 第72-73页 |
4.2 华为海外并购受阻案 | 第73-77页 |
4.2.1 案情简介 | 第73-75页 |
4.2.2 并购受阻的启示 | 第75-77页 |
4.3 中国铝业秘鲁特罗莫罗项目成功案 | 第77-82页 |
4.3.1 案情简介 | 第77-78页 |
4.3.2 中国铝业的成功做法 | 第78-81页 |
4.3.3 中国铝业的经验总结 | 第81-82页 |
4.4 案例小结 | 第82-84页 |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84-101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4-87页 |
5.1.1 政治风险及其对OFDI影响的研究背景 | 第84-85页 |
5.1.2 双边投资协定对投资影响的研究背景 | 第85-87页 |
5.2 实证模型与数据 | 第87-92页 |
5.2.1 投资引力模型 | 第87-88页 |
5.2.2 解释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 第88-90页 |
5.2.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0-92页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92-99页 |
5.3.1 投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 第92-93页 |
5.3.2 政治风险对OFDI影响的回归结果 | 第93-97页 |
5.3.3 投资协议对OFDI影响的回归结果 | 第97-99页 |
5.4 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6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制度的国际比较 | 第101-114页 |
6.1 国际投资风险防范制度发展历程 | 第101-102页 |
6.2 国外有关投资风险防范与国际投资担保机制 | 第102-109页 |
6.2.1 美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 第103-105页 |
6.2.2 日本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 第105-106页 |
6.2.3 双边投资条约 | 第106-107页 |
6.2.4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 第107-109页 |
6.2.5 国际投资指南 | 第109页 |
6.3 总结与评价 | 第109-114页 |
6.3.1 投资法制理念不断发展,人权与财产权理念渐入人心 | 第109-110页 |
6.3.2 国际投资法制本身具有局限性 | 第110-111页 |
6.3.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法制冲突不可避免 | 第111页 |
6.3.4 多边性投资法典尚不可期 | 第111-114页 |
7 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制度 | 第114-131页 |
7.1 海外投资者财产权保护 | 第114-119页 |
7.1.1 财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 第114-115页 |
7.1.2 国际投资法中的财产权保护 | 第115-116页 |
7.1.3 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机制构想 | 第116-119页 |
7.2 “一带一路”下BIT条款探究与设计 | 第119-124页 |
7.2.1 “重大安全”与“重大安全例外”条款 | 第119-121页 |
7.2.2 一般例外条款 | 第121-123页 |
7.2.3 代位求偿权条款 | 第123-124页 |
7.3 新型投资风险防范 | 第124-131页 |
7.3.1 “投资—环保”责任的兴起 | 第125-127页 |
7.3.2 投资环境风险预评估机制 | 第127-131页 |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31-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