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大情字井地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8页
    1.2 低对比度油层研究现状第8-10页
    1.3 论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步骤第10-11页
    1.4 创新点第11页
    1.5 选题来源第11-12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2-15页
第三章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第15-31页
    3.1 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第15-23页
        3.1.1 岩性的影响第15-16页
        3.1.2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第16-17页
        3.1.3 粘土矿物的影响第17-19页
        3.1.4 高束缚水饱和度第19-20页
        3.1.5 金属矿物的影响第20-21页
        3.1.6 构造幅度的影响第21页
        3.1.7 盐水泥浆的影响第21-23页
    3.2 致密油层的成因分析第23-30页
        3.2.1 压实作用的影响第23-25页
        3.2.2 胶结作用的影响第25-26页
        3.2.3 孔隙结构的影响第26-30页
    3.3 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低对比度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第31-40页
    4.1 不同成因的油层、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第31-34页
        4.1.1 岩性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第31-32页
        4.1.2 粘土矿物附加导电性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第32-33页
        4.1.3 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第33页
        4.1.4 油藏低幅构造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第33-34页
    4.2 不同成因的油层、干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第34-39页
        4.2.1 压实作用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第34-36页
        4.2.2 胶结作用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第36页
        4.2.3 孔隙结构影响形成的低对比度油层第36-39页
    4.3 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定性识别方法第40-58页
    5.1 低阻油层定性识别第40-51页
        5.1.1 视自然电位差值法第40-42页
        5.1.2 视地层水电阻率Rwa~ΔSP/Rm交会图法识别低阻油层第42-44页
        5.1.3 双孔隙度重叠方法第44-46页
        5.1.4 视冲洗带电阻率(Rxoa) 与实测冲洗带电阻率(Rxo)曲线重叠法第46-48页
        5.1.5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微差法第48页
        5.1.6 模块式地层动态测井技术(MDT)快速直观的识别低阻油层第48-50页
        5.1.7 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流体性质第50-51页
    5.2 致密油层定性识别第51-57页
        5.2.1 含油指数法第51-53页
        5.2.2 电阻率曲线重叠法第53-54页
        5.2.3 双水饱和度曲线重叠法第54-56页
        5.2.4 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流体性质第56-57页
    5.3 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低对比度油层饱和度定量计算第58-67页
    6.1 低阻油层饱和度计算模型第58-63页
        6.1.1 阿尔奇公式第58-60页
        6.1.2 变m值阿尔奇公式第60-61页
        6.1.3 印度尼西亚公式第61-63页
    6.2 致密油层饱和度计算模型第63-66页
        6.2.1 阿尔奇公式第63-64页
        6.2.2 变m值阿尔奇公式第64-65页
        6.2.3 印度尼西亚公式第65-66页
    6.3 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应用实例分析第67-71页
    7.1 低阻油层实例分析第67-68页
    7.2 致密油层实例分析第68-71页
第八章 结论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兴安岭西坡二道河子铅锌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
下一篇:江西省淘锡坑“地下室”型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