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系统动态机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 | 第13-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3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城镇化 | 第20-21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21页 |
2.1.3 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化的区别 | 第21页 |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23页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 第23-34页 |
3.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23-24页 |
3.2 新型城镇化综合测评 | 第24-34页 |
3.2.1 变异系数法 | 第24-25页 |
3.2.2 人口城镇化测评 | 第25-27页 |
3.2.3 经济城镇化测评 | 第27-29页 |
3.2.4 社会城镇化测评 | 第29-31页 |
3.2.5 生态城镇化测评 | 第31-33页 |
3.2.6 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测评 | 第33-34页 |
第4章 新型城镇化动态作用机制 | 第34-43页 |
4.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 第34-35页 |
4.2 建立PVAR模型 | 第35-42页 |
4.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35-36页 |
4.2.2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36-37页 |
4.2.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7-41页 |
4.2.4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1-42页 |
4.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区域间新型城镇化相关性的时空变化 | 第43-54页 |
5.1 空间相关性理论 | 第43-45页 |
5.1.1 空间计量经济学 | 第43页 |
5.1.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 第43-44页 |
5.1.3 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5.2 空间相关性的时空变化分析 | 第45-52页 |
5.2.1 新型城镇化空间区位分布 | 第45-47页 |
5.2.2 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5.2.3 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8-52页 |
5.3 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4-56页 |
6.1 结论与建议 | 第54-55页 |
6.1.1 结论 | 第54页 |
6.1.2 建议 | 第54-55页 |
6.2 展望和不足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2页 |
附录1 新型城镇化及其四个子系统得分 | 第56-60页 |
附录2 PVAR模型估计程序 | 第60-61页 |
附录3 空间相关性分析程序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