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玻璃破裂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2.2 保证玻璃完整性的方法 | 第12-13页 |
1.2.3 细水雾幕保护技术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台搭建及实验设计 | 第18-26页 |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18-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18-24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2.2.1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2.2.2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流程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细水雾幕特性表征 | 第26-38页 |
3.1 细水雾定义及其主要特性参数 | 第26-29页 |
3.1.1 细水雾定义 | 第26页 |
3.1.2 细水雾主要特性参数 | 第26-29页 |
3.2 细水雾幕系统构成 | 第29-30页 |
3.3 细水雾幕系统特性参数测量 | 第30-36页 |
3.3.1 雾滴平均粒径 | 第30-32页 |
3.3.2 雾滴粒径分布 | 第32-33页 |
3.3.3 雾场雾滴速度分布 | 第33-35页 |
3.3.4 细水雾幕厚度 | 第35页 |
3.3.5 细水雾幕宽度 | 第35-36页 |
3.3.6 细水雾幕雾通量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细水雾幕工作压力及启动时间对窗玻璃保护效果的影响 | 第38-50页 |
4.1 实验工况 | 第38-39页 |
4.2 无细水雾幕作用的情况 | 第39-40页 |
4.3 细水雾幕工作压力对保护玻璃效果影响 | 第40-43页 |
4.4 细水雾幕启动时间对保护玻璃效果影响 | 第43-47页 |
4.4.1 分隔型细水雾幕启动时间对保护玻璃效果影响 | 第44-45页 |
4.4.2 喷洒型细水雾幕启动时间对保护玻璃效果影响 | 第45-47页 |
4.5 玻璃破裂裂纹模式分析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细水雾幕厚度对窗玻璃保护效果的影响 | 第50-62页 |
5.1 实验工况 | 第50-51页 |
5.2 不同厚度细水雾幕保护玻璃的实验测试 | 第51-54页 |
5.3 理论预测模型构建 | 第54-60页 |
5.3.1 细水雾幕衰减热辐射理论模型 | 第54-59页 |
5.3.2 细水雾幕保护下玻璃破裂的预测模型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细水雾幕与水膜对窗玻璃保护效果对比 | 第62-72页 |
6.1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62-63页 |
6.2 细水雾幕和水膜对窗玻璃保护效果对比 | 第63-68页 |
6.2.1 分隔型细水雾幕与水膜对窗玻璃保护效果对比 | 第63-66页 |
6.2.2 喷洒型细水雾幕与水膜对窗玻璃保护效果对比 | 第66-68页 |
6.3 细水雾幕和水膜保护下窗玻璃破裂裂纹模式对比 | 第68-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2-73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73页 |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