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媒体对“抗美援朝”报道的研究--基于《文汇报》的考察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一、抗美援朝初期的宣传导向 | 第18-26页 |
(一) 抗美援朝初期的舆论导向 | 第18-21页 |
1. 抗美援朝初期将战争引入视线 | 第19页 |
2. 抗美援朝初期重点报道 | 第19-21页 |
(二) 抗美援朝动员的必要性 | 第21-26页 |
1. 国家层面: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需要 | 第21-22页 |
2. 上海层面:对民众心理引导的需要 | 第22-26页 |
二、《文汇报》对人物事迹的典型报道 | 第26-32页 |
(一) 前方:对英雄人物的报道 | 第26-29页 |
1. 对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报道 | 第27-28页 |
2. 关于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热爱的报道 | 第28-29页 |
(二) 后方:对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 | 第29-32页 |
1. 对各界突出代表人物的报道 | 第30-31页 |
2. 对国内民众慰问志愿军的典型报道 | 第31-32页 |
三、《文汇报》对战况的报道 | 第32-38页 |
(一) 对前方战况的报道 | 第32-35页 |
1. 对正面内容的报道 | 第32-34页 |
2. 对负面消息的报道 | 第34-35页 |
(二) 侧面塑造战场优势 | 第35-38页 |
1. 对局部胜利的报道 | 第35-36页 |
2. 对敌人士气的报道 | 第36-38页 |
四、《文汇报》对抗美援朝动员与日常工作结合的报道 | 第38-46页 |
(一) 对工作和生活的报道 | 第38-42页 |
1. 对民众工作的报道 | 第39-40页 |
2. 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报道 | 第40-42页 |
(二) 对社会工作的报道 | 第42-46页 |
1. 对镇压反革命等社会改革运动的报道 | 第42-44页 |
2. 对爱国卫生运动的报道 | 第44-46页 |
五、《文汇报》对人民支持抗美援朝的报道 | 第46-55页 |
(一) 对后方民众支持抗美援朝的报道 | 第46-52页 |
1. 对和平签名运动的报道 | 第46-49页 |
2. 对物资捐献和慰问活动的报道 | 第49-52页 |
(二) 对民众态度的报道 | 第52-55页 |
1. 对各界态度的报道 | 第52-54页 |
2. 对读者来信的报道 | 第54-55页 |
六、《文汇报》对抗美援朝动员报道的反思 | 第55-60页 |
(一) 《文汇报》在抗美援朝时期宣传取得的成效 | 第55-57页 |
1. 增强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抗美援朝深入发展 | 第55-56页 |
2. 增强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感,扩大了受众群体~ | 第56-57页 |
(二) 《文汇报》宣传的策略性及其反思 | 第57-60页 |
1. 《文汇报》的片面性报道问题 | 第57页 |
2. 《文汇报》的报道模式问题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