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4-2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2.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1.关于说服理论的研究 | 第15-17页 |
2.关于说服传播的研究 | 第17-18页 |
3.关于受众理论的研究 | 第18-19页 |
4.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说服与接受的研究 | 第19-23页 |
5.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体评述 | 第23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3-26页 |
1.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4页 |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4页 |
3.本文的特色 | 第24-25页 |
4.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25-26页 |
一、说服理论概述 | 第26-42页 |
(一)相关概念的梳理 | 第26-30页 |
1.说服 | 第26-27页 |
2.态度及其改变 | 第27-29页 |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服 | 第29-30页 |
(二)说服理论的精粹—霍夫兰说服理论 | 第30-32页 |
1.学习理论 | 第30-31页 |
2.刺激—反应模式 | 第31-32页 |
(三)霍夫兰说服理论的主要框架 | 第32-37页 |
1.说服者的可信度 | 第32-33页 |
2.信息的结构和呈现顺序 | 第33-34页 |
3.受众 | 第34-35页 |
4.受众的反应模式 | 第35-37页 |
(四)与说服相对应的接受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 第37-42页 |
1.说服活动中的传受关系 | 第37-38页 |
2.传播学受众理论对受众成员接受机制的解析 | 第38-39页 |
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接受 | 第39-41页 |
4.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 第41-42页 |
二、说服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性分析 | 第42-52页 |
(一)将说服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 第42-46页 |
1.说服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共同的学术渊源 | 第42-44页 |
2.说服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体目标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 第44页 |
3.说服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都体现实施者的意志 | 第44-45页 |
4.说服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成环节相似 | 第45-46页 |
(二)将说服理论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46-52页 |
1.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46-47页 |
2.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 | 第47-49页 |
3.适应网络技术及其运用的迅猛发展的新变化 | 第49-52页 |
三、从说服理论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 | 第52-66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阐释 | 第52-53页 |
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 第52页 |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52-53页 |
(二)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总体评价 | 第53-58页 |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状况 | 第53-55页 |
2.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 | 第55-56页 |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有益成果 | 第58-60页 |
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 第58-59页 |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创新 | 第59-60页 |
3.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较好 | 第60页 |
(四)从霍夫兰说服理论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 第60-63页 |
1.教育者作为信源的可信度受到挑战 | 第60-61页 |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和呈现顺序上缺乏针对性 | 第61页 |
3.大学生个性差异加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难度 | 第61-62页 |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吸引力与艺术性有待加强 | 第62-63页 |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 第63-66页 |
1.传播环境的变化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挑战 | 第63-64页 |
2.信息多元导致作为信源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 | 第64页 |
3.新媒体的普及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冲击 | 第64-65页 |
4.价值多元导致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可控性难度加大 | 第65-66页 |
四、基于说服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 | 第66-81页 |
(一)优化与完善话语体系 | 第66-68页 |
1.把握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 | 第66-67页 |
2.因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境转换的新特点 | 第67页 |
3.从"说服"到"对话"的转型 | 第67-68页 |
(二)立足于主体间性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受关系 | 第68-70页 |
1.在说服传播中以大学生为本更加关注大学生个体发展 | 第68页 |
2.摆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受关系 | 第68-69页 |
3.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忠诚度和行为忠诚度 | 第69-70页 |
(三)提高教育者(信源)的可信度 | 第70-73页 |
1.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 第71-72页 |
2.大力推广各级领导干部进入高校思想思政理论课堂 | 第72页 |
3.合理运用教育者在休眠效应中的作用 | 第72-73页 |
(四)注重教育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 第73-75页 |
1.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某个时点的原初状态 | 第74页 |
2.精心甄选教育内容 | 第74-75页 |
3.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 | 第75页 |
(五)激发大学生作为受众的能动作用 | 第75-77页 |
1.合理利用群体规范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75-76页 |
2.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 | 第76页 |
3.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说服教育 | 第76-77页 |
(六)注重大学生接受教育后态度的改变与保持 | 第77-81页 |
1.强调态度的改变注重内化效果 | 第77-78页 |
2.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强化信念 | 第78-79页 |
3.强化大学生意见改变的记忆 | 第79-80页 |
4.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后记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