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第一节 问题背景 | 第12-16页 |
一、感受质问题 | 第12-16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一、感受质与感受质问题 | 第16-19页 |
二、感受质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第三节 思路和创新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神秘的感受质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所谓感受质 | 第24-28页 |
第二节 感受质与功能主义 | 第28-32页 |
第三节 感受质与传统物理主义 | 第32-37页 |
第四节 小总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感受质问题的相关讨论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心灵哲学理论会漏掉感受质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感受质问题与相关的客观研究 | 第40-45页 |
第三节 小总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信息两面论框架下的感受质 | 第47-59页 |
第一节 作为更为根本实在的现象方面 | 第47-52页 |
第二节 来自基础科学的解释推理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来自心灵哲学领域的解释推理 | 第55-58页 |
第四节 小总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感受质与物质基础的相关性——源自随附性的思考 | 第59-71页 |
第一节 随附性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心灵哲学中的心理物理随附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哲学上的随附性 | 第61-64页 |
第四节 感受质与物质基础的相关性 | 第64-68页 |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