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张力及其消解--以大别山片区J县为例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 | 第19-23页 |
一、T·B·Smith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第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三、分析框架 | 第20-23页 |
第四章 J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现状与构成 | 第23-28页 |
一、J县概况 | 第23页 |
二、J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的结构性因素 | 第23-28页 |
第五章 J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张力分析 | 第28-37页 |
一、精准识别阶段:理想化政策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张力 | 第28-31页 |
二、精准帮扶阶段: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张力 | 第31-34页 |
三、精准退出阶段:理想化政策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张力 | 第34-3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张力的处理 | 第37-41页 |
一、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建档立卡"回头看" | 第37页 |
二、精准帮扶过程中的"行政监管" | 第37-38页 |
三、精准退出过程中的"第三方评估" | 第38-39页 |
四、张力处理的现实效果 | 第39-41页 |
第七章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张力的消解 | 第41-50页 |
一、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 | 第41-42页 |
二、协同治理理论与扶贫政策张力的消解 | 第42-47页 |
三、本文的主要结论及思考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