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诗文之园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搜索及存在问题 | 第9-18页 |
1.3 文章结构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李渔生平概述及时代背景 | 第20-24页 |
2.1 李渔生平概述 | 第20-22页 |
2.1.1 李渔名号解读 | 第21-22页 |
2.2 李渔时代的社会背景 | 第22-24页 |
2.2.1 政治背景 | 第22-23页 |
2.2.2 经济背景 | 第23页 |
2.2.3 文化背景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李渔的诗词 | 第24-31页 |
3.1 李渔的文学作品 | 第24-27页 |
3.2 同时期的山水诗人与造园 | 第27-31页 |
第四章 李渔的山水诗词与园林的对话 | 第31-75页 |
4.1 宴请、聚会的诗词 | 第33-34页 |
4.2 题居诗、题画诗 | 第34-38页 |
4.3 游记的诗文 | 第38-55页 |
4.4 有关文人对诗、赠诗 | 第55-57页 |
4.5 有关私家园林的诗词 | 第57-62页 |
4.6 有关寺庙园林的诗词 | 第62-65页 |
4.7 有关园林建筑的诗词 | 第65-67页 |
4.8 有关植物的诗词 | 第67-71页 |
4.9 有关天景的诗词 | 第71-75页 |
第五章 李渔园与诗词的对话 | 第75-108页 |
5.1 伊山别业 | 第75-83页 |
5.1.1 伊山别业建造过程记录 | 第75-78页 |
5.1.2 选址 | 第78-79页 |
5.1.3 建筑空间规划与园林 | 第79-80页 |
5.1.4 园林要素分析 | 第80-81页 |
5.1.4.1 植物 | 第80页 |
5.1.4.2 理水 | 第80-81页 |
5.1.5 李渔精神 | 第81-82页 |
5.1.6 伊山别业想象图 | 第82-83页 |
5.2 芥子园 | 第83-94页 |
5.2.1 芥子园建造过程记录 | 第83-86页 |
5.2.2 选址 | 第86-87页 |
5.2.3 建筑空间规划与园林 | 第87-90页 |
5.2.4 园林要素分析 | 第90-91页 |
5.2.4.1 植物 | 第90页 |
5.2.4.2 山石 | 第90-91页 |
5.2.4.3 理水 | 第91页 |
5.2.5 芥子园想象图 | 第91-92页 |
5.2.6 兰溪芥子园 | 第92-93页 |
5.2.7 京师芥子园 | 第93-94页 |
5.3 层园 | 第94-99页 |
5.3.1 层园建造过程记录 | 第94-96页 |
5.3.2 选址 | 第96页 |
5.3.3 建筑空间规划与园林 | 第96-97页 |
5.3.4 层园的园林要素 | 第97-99页 |
5.3.4.1 植物 | 第97-98页 |
5.3.4.2 山石 | 第98页 |
5.3.4.3 理水 | 第98-99页 |
5.4 其它园林 | 第99-108页 |
5.4.1 半亩园 | 第99-104页 |
5.4.2 惠园 | 第104-106页 |
5.4.3 且停亭 | 第106-107页 |
5.4.4 李渔坝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李渔山水诗词的园林启示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 | 第115-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