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3页 |
1.4.2 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基础理论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2.1.1 专利技术 | 第15页 |
2.1.2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 | 第15-16页 |
2.1.3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 | 第16-18页 |
2.2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三重螺旋理论 | 第19-21页 |
3.河南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现状及问题 | 第21-33页 |
3.1 河南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 | 第21-22页 |
3.1.2 河南高校专利授权以及专利出售 | 第21页 |
3.1.3 河南高校的各种类型的专利分布 | 第21-22页 |
3.2 河南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现状 | 第22-26页 |
3.2.1 自主转化模式 | 第22-24页 |
3.2.2 技术转移模式 | 第24-25页 |
3.2.3 产学研模式 | 第25-26页 |
3.3 河南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26-33页 |
3.3.1 自主转化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3.3.2 技术转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 第27-29页 |
3.3.3 产学研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9-33页 |
4.国内外优秀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 | 第33-39页 |
4.1 国外优秀高校专利转化模式 | 第33-36页 |
4.1.1 美国高校专利转化办公室模式 | 第33-34页 |
4.1.2 德国高校产学研模式 | 第34-35页 |
4.1.3 英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平台模式 | 第35-36页 |
4.2 国内优秀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 | 第36-39页 |
4.2.1 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的自主转化模式 | 第36-37页 |
4.2.2 清华大学科技园模式 | 第37-39页 |
5.河南高校专利转化模式优化对策 | 第39-43页 |
5.1 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 第39-40页 |
5.2 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中心 | 第40页 |
5.3 建立综合性的专利转化平台 | 第40-41页 |
5.4 建立多边协作的专利转化联盟 | 第41-42页 |
5.5 以高校特色学科为背景发展股份制校办产业 | 第42页 |
5.6 独立运行科技园增强其管理和运行能力 | 第42-43页 |
6.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