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慢活力”街区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7-20页
        1.3.1 关于慢城理论的研究第17-18页
        1.3.2 关于城市空间活力的研究第18-19页
        1.3.3 小结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引入第23-32页
    2.1 慢城理论相关概念第23-25页
        2.1.1 慢城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第23页
        2.1.2 慢城理论的内涵与价值观第23-24页
        2.1.3 慢城理论在中国的限制性和适用性第24-25页
    2.2 空间活力的相关概念第25-27页
        2.2.1 活力第25页
        2.2.2 空间活力第25-27页
    2.3“慢活力”概念的引入第27-29页
        2.3.1 慢城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活力塑造的契合性第27-28页
        2.3.2 空间“慢活力”的内涵与意义第28页
        2.3.3 空间“慢活力”的构成要素第28-29页
    2.4 城市街区相关理论第29-31页
        2.4.1 城市街区的内涵和分类第29页
        2.4.2 我国城市街区的现状和问题第29-30页
        2.4.3“慢活力”应用于城市街区层面的意义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慢活力街区空间构成要素分析第32-44页
    3.1 慢活力主体人第32-35页
        3.1.1 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方式第32-33页
        3.1.2 人的需求及对空间环境的要求第33-34页
        3.1.3 人的特殊行为心理特征第34-35页
    3.2 慢活力载体:行为活动第35-37页
        3.2.1 行为活动的三种类型第35-36页
        3.2.2 三种行为活动对空间环境的要求第36-37页
    3.3 慢活力维度:活动时间第37-40页
        3.3.1 活动持续的总体时间第37-38页
        3.3.2 单项活动持续的时间第38-40页
    3.4 慢活力客体:街区空间第40-43页
        3.4.1 宏观要素第40-41页
        3.4.2 微观要素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金瑞新城街区空间慢活力调查研究第44-67页
    4.1 研究维度和研究样本第44-46页
        4.1.1 研究维度第44-45页
        4.1.2 研究样本第45-46页
    4.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46-49页
        4.2.1 研究框架第46-47页
        4.2.2 调查的内容及方法第47-48页
        4.2.3 分析的内容及方法第48-49页
    4.3 金瑞新城街区空间慢活力的内在构成第49-57页
        4.3.1 宏观物质构成第49-50页
        4.3.2 微观物质构成第50-57页
    4.4 金瑞新城街区空间慢活力的外在表征第57-65页
        4.4.1 人员数量第57-58页
        4.4.2 活动类型第58-61页
        4.4.3 活动时间第61-63页
        4.4.4 活动地点第63-64页
        4.4.5 慢活力指数第64-65页
    4.5 内在构成与外在表征相关性分析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慢活力街区空间营造策略第67-83页
    5.1 慢活力区域营造第67-70页
        5.1.1 营造适宜的街区尺度第67-68页
        5.1.2 开发混合的街区功能第68-70页
        5.1.3 打造开敞的街区形态第70页
    5.2 慢活力边界营造第70-73页
        5.2.1 营造适宜的街道尺度第70-71页
        5.2.2 增加街道的柔性边界第71-72页
        5.2.3 布置合理的街道家具第72-73页
        5.2.4 以商业活动激发街道慢活力第73页
    5.3 慢活力路径营造第73-75页
        5.3.1 注重步行系统的连续性第74页
        5.3.2 保障步行道的合理宽度第74页
        5.3.3 打造有趣的步行路线第74-75页
        5.3.4 增强步行道的人性化设计第75页
    5.4 慢活力节点营造第75-79页
        5.4.1 开敞空间形成体系第75-76页
        5.4.2 增强开敞空间的可及性第76-77页
        5.4.3 打造适宜的广场尺度第77页
        5.4.4 营造多样化的广场空间第77-78页
        5.4.5 合理布置休憩设施第78-79页
        5.4.6 创造形式多样的边界空间第79页
    5.5 慢活力标志营造第79-81页
        5.5.1 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景观第80-81页
        5.5.2 以文化活动凝练街区记忆第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83-85页
    6.1 研究结论第83页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附录第88-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然生态与都市文化视角下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塑造研究
下一篇: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宿州市老城区街道步行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