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与都市文化视角下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塑造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当代中国城市风貌特色危机 | 第17页 |
1.1.2 新常态下国家对城市特色的注重 | 第17-18页 |
1.1.3 马鞍山市城市空间特色资源丰富 | 第18-1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城市风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24-25页 |
1.6.2 实例研究法 | 第25页 |
1.6.3 评价分析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第26-36页 |
2.1 概念论述 | 第26-29页 |
2.1.1“城市”的论述 | 第26-27页 |
2.1.2“空间”的论述 | 第27页 |
2.1.3 自然生态 | 第27-28页 |
2.1.4 都市文化 | 第28页 |
2.1.5 城市特色 | 第28-29页 |
2.2 理论基础研究 | 第29-34页 |
2.2.1 城市特色基础理论研究 | 第29-32页 |
2.2.2 城市空间基础理论研究 | 第32-34页 |
2.3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编制方法 | 第34-36页 |
2.3.1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内容 | 第34页 |
2.3.2 城市空间特色资源调查与评价内容 | 第34页 |
2.3.3 城市空间特色要素规划内容 | 第34-35页 |
2.3.4 城市空间特色建设策划内容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马鞍山市城市风貌概述 | 第36-53页 |
3.1 马鞍山市概况 | 第36-39页 |
3.1.1 区位面积 | 第36-37页 |
3.1.2 人口概况 | 第37页 |
3.1.3 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37-38页 |
3.1.4 经济发展状况 | 第38-39页 |
3.1.5 城市荣誉 | 第39页 |
3.1.6 历史沿革 | 第39页 |
3.2 马鞍山市中心城区城市发展过程概述 | 第39-42页 |
3.2.1 第一阶段(1956-1986) | 第39-40页 |
3.2.2 第二阶段 (1987-1999) | 第40-41页 |
3.2.3 第三阶段(2000-2008) | 第41-42页 |
3.2.4 第四阶段(2009-至今) | 第42页 |
3.3 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 第42-44页 |
3.3.1 空间结构 | 第42-43页 |
3.3.2 功能布局 | 第43-44页 |
3.4 马鞍山市城市风貌特色分析 | 第44-53页 |
3.4.1 自然生态分析 | 第44-49页 |
3.4.2 历史文化分析 | 第49-51页 |
3.4.3 都市建设分析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马鞍山市城市特色风貌评价分析 | 第53-60页 |
4.1 调查问卷分析 | 第53-54页 |
4.1.1 调查问卷方案 | 第53页 |
4.1.2 问卷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4.1.3 公众认知分析 | 第54页 |
4.2 实地踏勘情况分析 | 第54-59页 |
4.2.1 自然生态踏勘分析 | 第54-56页 |
4.2.2 历史文化踏勘分析 | 第56-57页 |
4.2.3 城市建设踏勘分析 | 第57-59页 |
4.3 城市定位分析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规划研究 | 第60-70页 |
5.1 宏观层面 | 第60-61页 |
5.2 中观层面 | 第61-64页 |
5.2.1 中心都市风貌区 | 第61-62页 |
5.2.2 政务中心都市风貌区 | 第62-63页 |
5.2.3 秀山湖生态宜居风貌区 | 第63页 |
5.2.4 滨江山水人文风貌区 | 第63页 |
5.2.5 马钢工业文明风貌区 | 第63页 |
5.2.6 濮塘生态旅游风貌区 | 第63-64页 |
5.2.7 银塘生态产业风貌区 | 第64页 |
5.2.8 向山生态修复风貌区 | 第64页 |
5.3 微观层面 | 第64-70页 |
5.3.1 环雨山湖区域空间特色风貌研究 | 第64-67页 |
5.3.2 采石镇区域空间特色风貌研究 | 第67-70页 |
第六章 未来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空间特色风貌规划引导 | 第70-74页 |
6.1 城区产业空间引导 | 第70-71页 |
6.1.1 优化第二产业布局 | 第70页 |
6.1.2 加快第三产业布局 | 第70页 |
6.1.3 构建旅游产业格局 | 第70-71页 |
6.2 城区空间建设引导 | 第71-72页 |
6.2.1 引导功能空间建设 | 第71页 |
6.2.2 提升城市绿地比重 | 第71页 |
6.2.3 强化历史人文传承 | 第71-72页 |
6.3 城区空间管控引导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4-76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74-75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