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13页 |
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5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50页 |
2.1 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 第22-41页 |
2.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评价 | 第22-31页 |
2.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22-24页 |
2.1.1.2 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24-26页 |
2.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 第26-31页 |
2.1.2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源解析方法 | 第31-37页 |
2.1.2.1 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 第31-35页 |
2.1.2.2 土壤重金属的源解析方法 | 第35-37页 |
2.1.3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第37-41页 |
2.1.3.1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 | 第37-39页 |
2.1.3.2 不同环境下土壤重金属积累的速率 | 第39-41页 |
2.2 人类活动对地表灰尘形成及其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 第41-49页 |
2.2.1 地表灰尘的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第41-45页 |
2.2.1.1 地表灰尘的来源与成因 | 第41-42页 |
2.2.1.2 不同环境下地表灰尘的差异 | 第42-44页 |
2.2.1.3 地表灰尘颗粒大小的变化 | 第44-45页 |
2.2.2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与来源 | 第45-49页 |
2.2.2.1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 | 第45-47页 |
2.2.2.2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第47-49页 |
2.2.3 地表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 | 第49页 |
2.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9-50页 |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50-53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50-51页 |
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51-53页 |
第二章 城市环境下土壤重金属的积累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 第53-81页 |
1 引言 | 第5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53-56页 |
3 采样、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56-64页 |
3.1 采样方法 | 第56-58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58页 |
3.2.1 理化分析方法 | 第58页 |
3.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8页 |
3.3 评价方法 | 第58-64页 |
3.3.1 地积累指数法 | 第59页 |
3.3.2 污染负荷指数法 | 第59-60页 |
3.3.3 健康风险评估法 | 第60-64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64-80页 |
4.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积累特征 | 第64-67页 |
4.2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 第67-74页 |
4.2.1 地积累指数法评价 | 第67-68页 |
4.2.2 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 | 第68-70页 |
4.2.3 健康风险评价 | 第70-74页 |
4.3 城市土壤重金属在不同粒径中的分配特点及环境意义 | 第74-80页 |
4.3.1 土壤粒径组成 | 第74-76页 |
4.3.2 土壤各粒径组分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吸附总量贡献率 | 第76-79页 |
4.3.3 土壤各粒径组分重金属的有效性 | 第79-80页 |
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城郊农地土壤重金属的积累特征、源解析与风险评价 | 第81-99页 |
1 引言 | 第81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81-82页 |
3 采样、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82-86页 |
3.1 采样方法 | 第82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82-84页 |
3.2.1 理化分析方法 | 第82-83页 |
3.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83页 |
3.2.3 源解析方法 | 第83-84页 |
3.3 评价方法 | 第84-86页 |
3.3.1 超标评价 | 第84-85页 |
3.3.2 累积性评价 | 第85-86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86-97页 |
4.1 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状况 | 第86-89页 |
4.2 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 | 第89-90页 |
4.3 城郊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分析 | 第90-94页 |
4.4 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 第94-97页 |
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四章 农村人口密集区农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积累速率 | 第99-109页 |
1 引言 | 第9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99-100页 |
3 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100-101页 |
3.1 采样方法 | 第100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100-101页 |
3.2.1 理化分析方法 | 第100-101页 |
3.2.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0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8页 |
4.1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101页 |
4.2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 第101-103页 |
4.3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时序变化 | 第103-106页 |
4.4 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年积累量的时序变化 | 第106-108页 |
5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城市-城郊-农村人口密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差异性 | 第109-122页 |
1 引言 | 第109页 |
2 研究区域和数据获取 | 第109-11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0-113页 |
3.1 经典统计学方法 | 第110页 |
3.2 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 第110-113页 |
3.2.1 地统计学方法 | 第110-112页 |
3.2.2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 第112-113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20页 |
4.1 土壤重金属积累状况和主要污染源的比较 | 第113-115页 |
4.2 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和环境风险的比较 | 第115-116页 |
4.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性 | 第116-120页 |
5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过量施用磷肥对土壤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 | 第122-132页 |
1 引言 | 第122页 |
2 研究土壤与方法 | 第122-125页 |
2.1 供试土壤 | 第122-12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23-12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124-12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25-129页 |
3.1 添加磷对土壤pH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 第125页 |
3.2 对淋洗液的pH、EC和DOC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3.3 对重金属淋洗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4 讨论 | 第129-131页 |
5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及其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 | 第132-149页 |
1 引言 | 第132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32页 |
3 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132-134页 |
3.1 采样方法 | 第132-133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133-134页 |
3.2.1 各粒级灰尘中重金属的分析 | 第133-134页 |
3.2.2 灰尘中重金属在水中的迁移分配分析 | 第134页 |
3.2.3 灰尘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分析 | 第134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7页 |
4.1 城市地表灰尘重金属的积累特性 | 第134-140页 |
4.1.1 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 | 第134-135页 |
4.1.2 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价 | 第135-137页 |
4.1.3 城市地表灰尘粒径组成及其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 第137-139页 |
4.1.4 城市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易流失性和生物有效性分析 | 第139-140页 |
4.2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差异及相互关系 | 第140-146页 |
4.2.1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积累特性 | 第140-143页 |
4.2.2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风险评价 | 第143页 |
4.2.3 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积累的相关关系 | 第143-145页 |
4.2.4 不同功能区室内外灰尘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 第145-146页 |
4.3 城市灰尘与城市土壤重金属积累特性的比较 | 第146-147页 |
5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49-151页 |
2 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3 不足之处 | 第152页 |
4 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77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