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相关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访谈法 | 第14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14-15页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四、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社区治理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社区内涵、城市社区特征及功能 | 第17-19页 |
一、社区 | 第17页 |
二、城市社区及其特征 | 第17-18页 |
三、城市社区的功能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一、公民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二、治理理论 | 第20页 |
第三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2页 |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20-21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1-22页 |
第四节 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内容及方法 | 第22-25页 |
一、社区治理界定 | 第22-23页 |
二、社区治理的主体 | 第23页 |
三、社区治理的内容 | 第23-24页 |
四、社区治理的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昆明市盘龙区社区五级治理的现状、成效和经验 | 第25-45页 |
第一节 昆明市盘龙区社区五级治理的提出 | 第25-28页 |
一、昆明市盘龙区社区原有的治理方式 | 第26页 |
二、社区原有治理方式面临的挑战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盘龙区五级治理、主体、内容及方法 | 第28-29页 |
一、盘龙区五级治理的内涵 | 第28页 |
二、盘龙区社区五级治理的主体 | 第28-29页 |
三、盘龙区社区五级治理的内容 | 第29页 |
四、盘龙区社区五级治理的方法 | 第29页 |
第三节 昆明市盘龙区社区五级治理现状 | 第29-33页 |
一、构建“五级治理”组织机构 | 第29-31页 |
二、培育多元化治理主体 | 第31页 |
三、创新制度化治理机制 | 第31-32页 |
四、构建多样化互动平台 | 第32页 |
五、提升公益化社区精神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取得成效及经验 | 第33-45页 |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 第33-43页 |
二、社区“五级治理”模式的价值蕴含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盘龙区五级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第一节 盘龙区五级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一、政府角色“越位”和“缺位” | 第46页 |
二、社区治理体制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 | 第46-47页 |
三、社区组织自身治理体制不够顺畅 | 第47页 |
四、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还不够高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盘龙区五级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一、受传统体制影响 | 第48页 |
二、社区治理中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 第48-49页 |
三、宣传力度不够及参与机制不完善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国外社区治理经验及其借鉴 | 第50-57页 |
第一节 国外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 | 第50-53页 |
一、政府主导模式:新加坡 | 第50-51页 |
二、混合模式:日本 | 第51-52页 |
三、社区自治模式:美国 | 第52页 |
四、国外社区治理的经验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国外社区治理模式的借鉴 | 第53-57页 |
一、重视社区公民社会的重要性 | 第53-54页 |
二、多主体合作治理方式的可行性 | 第54页 |
三、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性 | 第54-55页 |
四、治理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 第55页 |
五、培育社区企业,增强治理可持续性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推动昆明市盘龙区社区五级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57-63页 |
第一节 全领域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五级治理法律保障 | 第57-58页 |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顶层设计 | 第57页 |
二、加快制度建设,完善五级治理法律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 第58-61页 |
一、建立社区居委会工作审核制 | 第58-59页 |
二、科学设置网格区构建复合型网格治理团队 | 第59-60页 |
三、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监督、考评体系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 第61-62页 |
一、打造社区居民共同利益 | 第61页 |
二、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 | 第61-62页 |
第四节 加快社区民主建设,完善社区服务机制 | 第62-63页 |
一、加快社区民主建设进程 | 第62页 |
二、建设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 第62页 |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